第16章 黄骅港(第2页)

 陶志杰笑道。

 “换?”

 “对啊,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我又没钱,那只能用口粮跟他们换了。”

 黄平明白过来,配给制已经实行下来,他们还真没多少余钱了。

 越靠近海边,气温稍微高了一些,地上也没有了积雪。

 看来渤海湾里的温度不错,到了沙滩边上,穿着棉大衣的众人甚至觉得有些许热了,不过刮过耳边的北风,还是让众人清凉下来。

 站在道路起点,可以看到一条四五米宽的笔直石路一直通到海天一线的尽头。

 “这条路称为码头道,全部由石头堆码而成,长两千二百多米,是一代一代的渔民从附近河里、海里,一个一个搬运过来,一段一段码放过去的。”

 看到黄平站在道路口看着海那边,陶志杰解释道,当初第一次见,他也有些震撼,感叹于这个工程的壮观。

 这些推码的石头呈现出外大里小的结构,外面一层做路沿的石头都是四五百斤的大石头,深深沉放进沙土里面,固定路基,然后一层比一层的石头小,往中间围填。

 现在眼前的路面,就像树的年轮一样,有中间密,向外宽的纹理。

 对此,黄平没发表意见,反正他对这个不专业.而是挥手示意:“走,我们去看看海。”

 到了道路尽头,这才是真正地港口。

 大大小小几十条船只停靠在泊位上,用绳子套在插入道路的锚桩上,随着海浪在大海中起起伏伏,发出嘎吱嘎吱的木料摩擦声。

 有些船上面还有渔民在上面生活的迹象,黄平好奇问道:“他们这是要出海?”

 “不是,这些有人的渔船都要大一些,属于以前大家族的船,土地改革的时候,这些渔民说已经习惯了船上的生活,分给他们土地,他们也不种,他们的家就在上面,后来干脆将他们的户口分在了船上,船作为集体财产,居住使用权由船上的三家人商量。”

 黎甲马说道,当初他土地改革,也很为这些渔民伤脑筋,后来干脆把这些不想下渔船的渔民分在了船上,村委会联系地址就是这个码头,这些渔民因此成了最早的海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