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想互参劾(第2页)
“妹妹,快把帘子放下,不要乱看。”
上官沅芷轻拉了一下小茹:“皇城内没树自有其道理,别多问。”
上官沅芷自不会告诉小茹,皇城内没树是为了防刺客的。
马车走了一里许,到得内城宫门通阳门前,只见得宫门两侧停了几十辆马车,这些都是来上朝的官员的车驾。
此时,通阳门内太和殿方向,传来礼乐之声,接着又隐隐传出百官们山呼万岁之声,想来朝会已经开始了。
“姐姐,我们不进去么?”小茹问道。
上官沅芷摇摇头:“我们暂且先不进,这金殿没那么好上,等得陛下传旨召唤方可,若无召唤便上殿,你们要挨二十庭杖的。”
小茹缩了缩头,不由得有些忐忑起来。
清宁更是惶恐不安,虽然以前在闻香楼时,见过不少达官显贵,应对起来游刃有余,但此地可是皇宫,她出身低贱,自是知道上不得这等之地的。
且上官沅芷又先告知,到时若要上金殿,说不得要先挨庭杖,这让她更不安。
上官沅芷看得清宁面上的表情,也知她心中惧怕,便道:“你无需害怕,就算你上金殿要挨庭杖,那也只是走个过场,不会真个打你的,只要注意礼仪,便无甚大事。”
太和殿中,鸿帝高坐龙椅,齐王赵祈佑站在文官队列最前,与一众百官行完大礼后,便开始议事。
户部尚书张兴,先奏了各地报上来的产粮情况,其中燕安周边各县,以及丰西府、山南东道、河东道、河西道、岭南、湘楚、桂郡都皆丰收。
山南西道却又是遇上蝗灾,需要赈灾,江南道、两浙道虽也丰收,但所交之粮不足往年的六成,言说受去年洪涝所致,水稻减产了。
鸿帝脸色微变:“江南、两浙去年所受洪涝不徦,但与今年何干!”
户部张兴道:“江南、两浙所呈上来的奏册上是这么说的,老臣也怀疑其中有问题,不如派出钦差出巡。”
鸿帝哼了一声,却是拒绝了:“不必了。”
鸿帝岂能不清楚江南、两浙的目的,如今抗拒赋税已到了明目张胆之地了,也该动手给点颜色了。
如今编户之策正在江南两浙展开,再有得几个月,便可收网了,便让他们再猖狂一些时日。
刀已磨利,就等这江南两浙的世家门阀伸头了。
张兴见鸿帝不欲派出钦差彻查,也便不再吭声,正欲退下。
鸿帝又道:“鹤留湾的土豆如何了?”
土豆虽然种在鹤留湾的地面上,但现今却是户部直管,这事自然要问张兴。
“土豆已种下二十余天,皆已破土长芽,长势喜人。”张兴答道。
鸿帝总算听见一件让他开心之事,喜道:“甚好,张爱卿要多加留意,若有差池,朕唯你是问。”
“臣,遵旨。”
接下来又议了议山南西道因受了蝗灾要赈灾一事,今年大周大多地方粮食丰收,赈个小灾不是什么难事。
张兴这回也没再推说国库粮仓没粮,当下便应了。
“众位爱卿,谁还有本奏?”诸多要事商量妥当,已是过了一个时辰,鸿帝准备散朝了。
“臣,有本奏!”
此时御史台一个年青的官员出列,抱着笏板奏道。
站在边上的赵祈佑抬头一看,咧嘴笑了,这不是和事佬侯君浩么。
前年春闱侯君浩与李随风一同考中贡士,只待今年春季通过吏部试,便可入朝为官。
岂料李随风在大年三十被姜远打残了,功名也被革去,随后其父李勉行又被罢官,算是彻底完犊子了。
而侯君浩却是顺利通过吏部试,因其文采出众,被吏部尚书洪泽看重,推荐到了御史台,干了个御史。
去年冬天时,赵祈佑与姜远在闻香楼与才子们打架,侯君浩左右劝和。
当时赵祈佑还曾戏言,说他这么喜欢当和事佬,不如保他去当个御史,没想到侯君浩还真干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