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大建设(第2页)


 而且,等苏联解体之后,位于楚国的军队和装备也要他们来维护,那花销就更高了。


 想到这些,王泽就是一阵头疼,一个国家,和一个家族,差别太大了。


 借助哈桑的建设机会,王宜军对国内开放了签证,三个月免签,只要在三个月内找到工作,就能开具长达十年的工作签。


 要是能移民,条件放的更宽,对华人这一块,基本没有任何条件,是个人就行,只要来了,还给分土地,分房屋。


 如此优厚的条件,对于1989年的国内人而言,吸引力不要太足。


 首先收到影响的就是东北地区,这里很多厂子经营困难,有些都开始发不出工资了。


 对比哈桑的待遇,一些工人便选择出国去哈桑打工赚钱。


 人带人之下,只是半年时间,就有十五万人进入哈桑务工。


 主要从事的则是建筑工,王泽也不可能全等着苏联去干,万一在苏联解体之前,这造船厂相关工业都没有建成怎么办?


 总共超过三十万人投入到建设中,陆续开工蒸汽轮机制造厂,特种钢材厂,线缆厂等等。


 有了苏联的支持,技术上根本不设防,毕竟楚国可是苏联的加盟国。


 对于苏联来说,都是自家的地盘,产业建设也是对自己的利好。


 只可惜,如此大好时机,就只有两年而已。


 楚国虽然现在依然使用着卢布,但并没有去建设金融体系。


 可有了加盟国这个名头,贷款上可顺利多了。


 仅89年一年时间,楚国在苏联的贷款就达到了470亿卢布。


 哪怕现在卢布贬值,这也绝对是巨款,王氏用了十年时间一点点贷款才贷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