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小船快跑(第2页)

 老爷子虽然退休了,但是量能还在。

 无论在什么场合提起来,后辈都得抱拳拱手遥拜。

 在他脸上拉屎,陈晨还真想不出谁这么有种?

 老爷子报喜不报丧,连连摆手:“没啥,我们开玩笑的。小陈你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

 “卫总不是过生日吗?”

 “三天后啊,来这么早,你是想当主人是吧?”卫鸯阴阳怪气道。

 老爷子瞪了一眼女儿,转过头笑道:“来早了好,就在这待着陪陪我,咱爷俩下下棋也好。”

 陈晨抿了下嘴,半晌后犹豫道:“下棋可以,咱能不能加点彩头。”

 “什么?”

 “顺风海运。”陈晨风轻云淡。“我有个项目,贼好,想跟您商量一下。”

 “小心肝说的没错,你是出门不捡钱就算丢啊。”

 老爷子微微一笑。

 卫鸯在一旁忍不住了:“您还笑啊,这是彩头吗?这是身家。”

 “你说,我听听一下子。”卫中军宠溺的摆手。

 陈晨已经做好了一份企划书,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自己对于顺风海运的认识和理解。

 老爷子拿出眼镜,罕见的严谨,仔细的审查企划书上的每一个字。

 他发现陈晨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企划书的前几章仔细论证了全球海运的市场周期,以及国际海运巨头的市场份额,数据很详实,基本上反应了海运的行业情况。

 “你做了这么多市场调查,想必是有想法吧?”

 “有一点,海运这块太卷了,市场都在拼运力,都在拼大船,再加上周期属性,赚钱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老爷子点点头:“嗯,这也是我们顺风没想把海运做起来的原因,要的资源太大,做起来也不一定卷的过现成的巨头。”

 海运百分之80%的市场都握在八家巨头手里。

 其中集装箱的供需格局最好,蛋糕也最香。

 所以大玩家们纷纷在船型和运力上发力。

 动不动就是二十万吨的大船,普遍能装两万多teu。

 船的容量大了,造船的价格水涨船高。

 于是场内的门票也在逐渐提高。

 造不起大船?


 不好意思!

 禁止入场内卷!

 老爷子当年也动过试一试的心态,可是可算成本之后觉得划不来。

 造一艘大船动辄十几个亿,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而海运又是强周期行业,遇到下行周期便是哀鸿遍野。

 普遍是一年涨十倍,连续跌十年。

 一旦船造好了,运气不好遇到下行周期。

 别说吃肉喝汤了,底裤都得赔进去。

 所以老爷子只是搞了几艘老船,只要能服务好华卫本体业务就行,海运不奢求赚钱。

 “我看你市场调研很详细,所以你应该能理解我们不下重注的理由吧?”老爷子保守道。

 陈晨点头:“我完全理解。”

 “那你怎么会拿出这么一份企划案来。”

 陈晨游刃有余道:“因为生产力在发展,您做决策的时候,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也就几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有,这几年,恰好是我们电池和电机技术飞升的几年。”

 陈晨在行业内,对于技术的进步深有体会。

 由于国内近几年新能车市场的逐步扩大,电池、电控和电机技术在市场的驱动下指数级提升。

 后续技术也有一定外溢,蔓延到了飞行器和机器人领域。

 虽然仅仅是几年时间,但对于电动领域来说,恍如隔世。

 “那时我们的电池及能量密度不够,造不了大设备。”

 “电控和算法也不行,搞不出智能化体系。”

 “整个市场也不完善,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现在都改善了。”

 老爷子点点头,他说的自己都能理解。

 关键是。

 电动技术是有发展,也有外溢。

 但!

 没有触及到海运行业。

 “目前的市场,还是以传统动力为主。”

 陈晨步步为营:“那是因为市场还没有适应生产力。”

 “目前来看,油船还是远洋航运的最优解。”老爷子针锋相对。

 是。

 电动技术指数级爆发,但能量密度还是和油有本质上的区别。

 海运需要的能源可不是一时半会能被电力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