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第2页)

 小巧的体积又能进行灵活的动力输出。 

 如果设计者愿意的话,可以给每一个轮子都加上电机。 

 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性自然会大大提升。 

 但电机有致命弱点。 

 柴胜利想了想,觉得不得劲儿:“战场高压状态下,电机还是不太可靠。” 

 “首先是电池的问题。” 

 “民用车的电池防护都是个问题。” 

 “军用就更别提了。” 

 “严苛的作战环境下,一颗石子崩起来,对电池都是巨大的伤害。” 

 “这样的话,我们不但要给车子加护甲,还得给电池包加护甲。” 

 “一来一回,动力系统剩下来的那点重量,全都给电池了。” 

 陈晨摊摊手:“确实,所以我也只是提个意见嘛。” 

 崔国胜顺着陈晨的线路想了想:“按你的意思,最优解是没有电池,但却利用电机的路线?” 

 郑宇村脱口而出:“那恐怕只有核能了。” 

 电动有优势,但需要构件来储能。 

 如果不需要电池,那就只能直连电机。 

 那么燃料就必须高效。 

 郑宇村唯一能想到的高效转化成电力的能源,就只剩下核了。 

 陈晨摆摆手:“崔司令只是让我提出问题,没让我解决问题。” 

 “动力在我看来,就是这么个事儿。” 

 “除了动力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模块化。” 

 “既然武装突击车作为运载部,自然是要能装。” 

 “不光是装人,还得装其他东西。” 

 “炮塔、发射箱这些是基础,其他火力或者通讯设备,似乎也得通用。” 

 崔国胜这次没有犹豫,随着话音一起点头。 

 这点深得他的认可。 

 模块化是未来发展的唯一路线,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丰富战术的选择性。 

 尤其是对于武装突击车这种定位不是很明朗的武器。 

 越是全能,它的生存空间越大。 

 105炮塔火力是有了,但放在坦克一起,还是不够看。 

 但如果摒弃这汇总对大口径炮塔的执着,转而在车顶放置一些功能性更强的设备,似乎更加的实用。 

 尤其是当下战术选择已经发生便宜的时候。 

 崔国胜转头看向柴胜利:“柴副总,以你所见,现在最高效的反坦克手段是什么?” 

 柴胜利知道这是个坑,没有跳进去:“说不好,实战的案例有限。” 

 崔国胜:“我个人觉得,已经不是反坦克炮了,而是无人机。” 

 根据陈晨的观点,老崔能举一反三。 

 大八轮设计的几款主副武器,跳脱不了炮塔、反坦克炮和机枪这些范围。 

 可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对坦克最大的威胁,应不是穿甲弹了。 

 而是无所不在的无人机群。 

 至少从近两年的案例来看,无人机的击毁坦克数量远大于反坦克炮。 

 崔国胜总结道:“模块化,不在于能通用多少武器。” 

 “而是装备能否胜任多个战术功能。” 

 “就算把枪和炮玩出花,全都装上去,它也只有一种功能。” 

 “可如果能装无人机,能装电磁压制设备,车子是不是就多了一些战术延伸的可能性?” 

 柴胜利跟着点了点头,格局突然有些打开了。 

 仔细想想,他们有些钻牛角尖了。 

 在模块化方面,一直想着如何加大尺寸,兼容更多的武器端口。 

 却忽视那些并不怎么占用武器空间的装备。 

 就像崔司令员说的,如果这辆装甲车取消炮塔,放上无人机基站。 

 虽然没有重火力,但依然可以对坦克集群形成巨大威胁。 

 就在柴胜利思考的时候,陈晨低沉的声音再次传来。 

 “动力和模块化是手段,智能是最终的目的。” 

 “相比空军和海军,陆军的智能化现在还是依靠智慧系统实现。” 

 “如果每辆车都具有一定的自主判断和识别的功能,可能会完美一些。” 

 崔国胜抬头:“展开说说。” 

 “就是让每一辆战车,拥有自己的感官和大脑。” 

 “侦查也是歼敌。” 

 “毕竟陆军出动,都是白刃相接。” 

 “及时作战的需求比其他军种都要高。” 

 郑宇村掰着手指数了数:“通过性、模块化、智能?这就是陈总对于陆军装备的终极想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