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风雨欲来!(第3页)
方孝孺深叹了一口气,又说起刚来苏州时,如何察觉士绅的手段,如何一边欺压百姓,一边又糊弄朝廷,好好的苏州,被他们弄的乌烟瘴气的。
湘王朱柏惭愧的低下了头,迟疑道:“我一时性急,没有来得及细想……”
“湘王啊,你还是尽快返回藩地吧,随着靖江王被除藩的消息传开,恐怕整个大明的勋贵,都会蠢蠢欲动的。”
“我明白了。”
朱柏匆匆告退。
在如此诡谲的局势下,靖江王被除爵的消息,还是大规模的传开了,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大明全国上下的轰动。
这种轰动,甚至比施行新政还要来的剧烈。
因为,这导致勋贵对朝廷充满了极大的不信任感。这天下是谁打下来的,是皇帝和一众勋贵们,现在皇帝为了自己的权力,不顾一切的杀死勋贵?
徐辉祖、汤和之子汤鼎、李景隆……等勋贵纷纷上书,要求公开靖江王的罪行,最起码要给大明的勋贵一个交代。
与此同时,朱权满脸喜色的坐在上座,召见在太湖造船的郑和。
身着戎装的郑和走进大堂,抱拳行礼:“陛下,微臣郑和,应召前来,叩见陛下。”
朱权哈哈一笑,亲自把他扶了起来,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问道:“郑和,朕命你在太湖练兵造船,如今进展如何?细细说来。”
郑和起身,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战船已建成三十艘。您瞧,这些战船全部是能工巧匠建建造的,配备了先进的火器与弩箭。”
郑和说着话,解下腰间的羊皮地图,平铺在案几上。
朱权俯身查看图纸,手指忽然顿在船首位置:“这是水密隔舱吧,这间距是不是太窄了?船身的稳定性还能保持住吗?”
郑和面上闪过一丝惊讶:“陛下明鉴!今日试航时,船身稳定性略有下降。”
朱权沉吟片刻,突然抄起狼毫笔,在图纸上画出几个三角结构:“在隔舱间加装三角支撑,既能稳固船身,又不占空间,你可以试试。”
郑和眼睛一亮:“臣遵旨!”
“还有三个多月,今年能建成吗?”
郑和神色一凛,连忙说道:“微臣已从各地招募了能工巧匠,如今工匠们技艺娴熟,效率大增。估计今年能建成第一批战船,明年出海航行。”
朱权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好,有没有训练相应的水师?”
“水师训练,向来由李景隆负责的。他每日亲自督练,还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兵,又提高了士卒待遇。如今水师将士们士气高昂,斗志旺盛,随时可投入战斗。”
“嗯,以后有何需求,尽管向朕提出,朕必全力支持。”
郑和再次抱拳行礼:“谢陛下隆恩。微臣定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水师,为陛下开疆拓土,扬我大明国威。”
朱权摆了摆手,示意郑和退下,心中十分澎湃。
再有半年,大明的触角就能转向远洋控制了。
大明初期的科技水平非常高,史书中曾记载,郑和船队配备的 ";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排水量超万吨,远超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
另外,郑和七下西洋期间,舰队访问三十 余国,每次航行都伴随军事威慑。在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郑和仅率两千人便智擒国王亚烈苦奈儿。
还有通过远航贸易带来的白银流入,大明建国前一百年,一共流入了四千万吨,直接改变了明朝货币体系。
可以这么说,明朝有火器、有科技、有星图,具备了一切远航海外、控制全球的条件,只可惜被后来的满清给搞瘫痪了。
就在这般紧张的局势中,苏州传来了一则爆炸性新闻。
靖江王朱守谦自焚于王府,并留下血书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