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1947年(第3页)




    至于国民政府倒是给了卢作孚一些船,但卢作孚气得直骂娘——全是一些旧的不能再旧,甚至需要大修的船。说是废铁,也能说得过去的。



    接着,陈光良说道:“如今资金已经到位,长江地产要加快步伐,完成我们这一阶段的任务。”



    “是,老板”



    什么任务呢?



    自然是地皮达到150万平方尺,楼宇达到1000幢、5000层,楼面达到500万平方尺左右。



    目前地皮还差20万平方尺左右,至于建筑,预计在1948年底或1949年上半年,陆续完工。



    随后,严宽还提及一件事:“老板,去年一个叫做吴多泰的地产商人,采用分层、分期的方式,出售了三幢五层的唐楼,引起市场的一些轰动。我担心这种模式一旦推开,对我们长江地产有一定的影响!”



    曾经,这个模式‘分层分期’是长江地产的崛起法宝。



    而如今,长江地产采取的是‘只租不售’,自然是抵制这种模式的。



    陈光良笑道:“无需担忧。凡事都要视市场的环境,而做出不一样的安排。‘分层分期’会在接下来出现不少,但绝不会成为主流的房产开发模式。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随后,大家陷入思考。



    负责财务的吴新河,说道:“新来的地产商,他们只是将香港视为一个临时站,不会对香港地产抱有兴趣;而香港本土的地产商,则更希望‘只租不售’,获得长期的回报率这样只有部分缺乏资金的商人,才会这样操作。”



    陈光良点点头,这话有道理的。



    从内地来的巨富,他们不会沉下心来,进入香港房地产行业;因为他们也担心哪一天,军队越过那条河。他们更希望的是,要么投资工业,要么投资可走资产。



    当然,这种模式接下来肯定也是市场的房产开发模式,只不过不会有大规模的地产商涌现而已。



    这主要还是和香港的局势有关!



    不过这个吴多泰很聪明,这个时候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果后面继续如此操作,将来说不定也能成为香港的一个大地产商。



    当然,未来的事情很难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坚定的信念。



    严宽随即也说道:“现在市场的私人土地已经不多,低价也上涨,再加上大家对于投资新房屋依旧抱有戒心,所以分层分期不会大规模发展。”



    “对,市场对于投资新房的信心,还是不足的。”



    毕竟不是人人都像老板一样,预知未来会有更多人口涌入香港,投资地产的决心自然不会那么大。



    很快,这件事便翻篇,长江地产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晚上,陈光良参加了香港保良局的宴会,和一些本土‘高等华人’打打交情,进一步在香港盘根。



    来到香港后,陈光良家族做慈善不再以‘宁安基金会’,毕竟不太适合。所以,陈光良便加入保良局、东华三院担任高层,资助这些慈善机构。



    按照他目前做出的贡献,今年一个‘太平绅士’跑不了;再过一两年,英国王室也该给他授衔了。至于爵士,五年时间应该也没有问题。



    毕竟,陈光良将代表着‘江浙沪商人’阶级,这是香港的重要力量,同时他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对香港难民的捐赠这些都让他很快能获得英国人的器重。



    晚上十点出头,结束应酬后,陈光良便微醺的回到家。



    此时蒋梅英还在美国处理投资上的事情,毕竟这一次投资巨大,且是以后家族在美国的根基,她也花费时间好好处理。



    所以蒋梅英的三个孩子,就暂时由严人美带,这个问题不大,两房本来就相处和谐。



    “孩子们都睡了?”



    严人美替陈光良收拾卫生,笑着说道:“都嚷嚷着要等爸爸回来,不过给我都镇压了,都去房间睡了。”



    陈光良故意说道:“不怕梅英的三个孩子,说你这个大妈凶啊!”



    严人美属于严母,她闻言后,说道:“我本来就凶,才不怕他们说!再说,我一视同仁,才不会怕呢!”



    陈光良连忙奉上好言,说:“你这个大妈,已经是古今未来最好的大妈了,他们要是真敢去梅英面前告状,梅英肯定揍他们。”



    严人美故意说道:“你呢”



    陈光良坚决的说道:“我也揍”



    严人美顿时心满意足,他对七个孩子一视同仁,都希望成材,将来为他们的父亲分担压力。



    这些年来,她见陈光良为了这个家族,太辛苦,所以她也很心痛自己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