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困难时期(第3页)

日本负责人、越南西贡负责人、缅甸负责人、新加坡负责人、老挝负责人.

短短的数年时间,环球贸易已经拥有800名员工,遍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部,形成一张庞大的贸易网络。

这是一个很厉害的成就,相当于已经打造出一个‘供应链’出来,香港的零售批发商、旧楼饭店、各级加工制造商等,都已经成为环球贸易的客户。

“内地的贸易情况呢?”

此时,朝战尚未开始,美国尚未发出禁令,所以环球贸易还是在和内地做生意,只需要绕过台岛海军而已。

吴浩说道:“目前对内地贸易萎缩,主要是内地自我封锁沿海,但我们的钢铁、工业材料、药品等,依旧源源不断的输入内地”

陈光良点点头,能做一天是一天。

“你们有没有新的想法?”

香港区的负责人林高基,随即说道:“目前,我们掌握着香港的食品主要贸易品质和数量,我建议由环球贸易在港成立‘环球食品市场’,直接对外进行零售,并且力求开满港九。”

相当于超市的前奏,陈光良很满意的说道:“可行,具体方案你们拿出来。”

“是”

此时的环球贸易,很多都是股东,陈光良大概占股75%,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环球贸易已经建立完善的养老金系统,真正做到让职员老有所依。

陈光良来到荃湾青山道的‘新丰纺织工业园’。

在去之前,他的车队特意在荃湾绕了一圈,只见荃湾在短短的一两年里,大大小小的工厂开了很多家,发展速度异常的快。

原来,大概是受陈光良的影响,不少沪籍企业家在1948年就纷纷登陆荃湾,建立工厂。包括刘鸿生的华章毛纺厂、荣德生后人的纺织厂等,甚至陈光良岳父蒋振华,也在荃湾开了一家纺织厂。

历史改变了一些,大家只能卖力的拓展东南亚的市场,其中印尼是东南亚的最大市场。

而像新丰纺织,更是将产品卖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区,进一步还想打入南非及非洲地区(英联邦)。

抵达新丰纺织工业园时,这里干净整洁,这是陈光良旗下工厂的标准;外面的卡车繁忙,正在将产品运输至码头,然后准备出口。

总经理童润夫,带着管理层,陪陈光良进入工厂考察。

童润夫来港后,很快再次披挂,担任新丰纺织的总经理,因为他的技术和在纺织业的威望,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新丰纺织很多的技术人员,都是童润夫的徒子徒孙。

“童先生,南方市场的进展如何?”期间,陈光良关切的说道。

如今,新丰纺织是‘纺织染裁’一体化,即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四个体系。但就算如此,全部员工也就3000人出头,而且已经是香港当之无愧的纺织巨无霸。

童润夫说道:“南非那边对布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每英寸布要有172根纱,否则课以重税。不过,我们已经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争取达到南非的要求,今年就准备吃下这个市场。”

信心十足,不愧是华夏纺织业大亨。

目前童润夫不仅担任新丰纺织的总经理,同时也是香港纺织公会的会长,是香港纺织业的领军人物。

但童润夫对名利的要求不高,和他当初搭档的李升伯,来港后,是自行成立纺织厂。

实际上,童润夫这些年赚的钱,再加上他在这个行业的人脉,独立建厂的问题不大。

但童润夫依旧愿意替陈光良做事,这也成为一种美谈。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南非、印尼的市场,可谓庞大无比,香港纺织业要想突破,就必须打入这两个市场。”

“嗯,这方面,新丰纺织走在大家的前面,以后也能带动整个香港纺织业的发展。”

不知不觉,童润夫也已经开始融入香港的生活,主要还是受陈光良的影响,对对岸采取观望的态度。另外一方面,陈光良一直把香港比作桥梁,连接中西方,在香港也能报效国家。

考察完新丰纺织,陈光良就坐在办公室里思考一个问题——他能为香港工业做什么?

最后,他发现一个现实的事实——一旦朝战开始,香港的工业根本发展潜力有限,因为失去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他又任何远大的目标,都必须等到1954年后,才能成为现实。

所以这四年时间,是香港的一个超级困难时期,前世甚至差点经济崩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