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江东棋圣徐宁(第3页)
永和十年(354年)后,徐宁不再四处游历,回到吴郡专心教棋。他收徒不论出身,有士族子弟,也有街头孤儿。有人问他:“教出徒弟抢了你的名声怎么办?”徐宁笑道:“棋道像江水,越分支流越广。都藏着掖着,这棋早晚会枯了。”
他教棋有个规矩:先学“守拙”,再学“巧变”。有个叫阿竹的牧童,记性差,总记不住棋谱,徐宁就带他去太湖边:“你看芦苇怎么长?一簇一簇挨着,这就是‘连片’;风来了它弯腰,风过了又直起来,这就是‘活棋’。”后来阿竹成了吴郡有名的棋手,他总说:“先生教我的不是棋,是怎么像芦苇一样活着。”
兴宁元年(363年),王恬从建康来看他。此时王恬已病重,却坚持要下最后一局棋。徐宁把棋盘摆在窗前,阳光照在两人斑白的头发上。王恬的手在发抖,落子很慢:“我这辈子,下棋没赢过你,做人却学你不少。当年你说‘棋里有山水’,我现在才懂,是说心里得装着天地,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方寸。”
徐宁握住他的手,帮他落下最后一枚棋子:“这局棋我们和了。就像我们这辈子,不分输赢。”王恬笑了,笑着笑着就咳起来:“我把家里的棋谱都给你送来,以后……江东的棋道,靠你了。”三个月后,王恬病逝的消息传来,徐宁在太湖边摆了一局“对角星”,独自坐到天明。
太元元年(376年),七十四岁的徐宁已不能久坐,却仍每天在茶馆门口晒棋子。有孩童问他:“先生,您下过最厉害的棋是哪局?”他指着街上往来的人:“不是哪一局,是看着你们学会下棋,知道急了能静、难了能熬——这才是最厉害的棋。”
临终前,徐宁让弟子把所有棋谱烧掉:“棋谱是死的,人是活的。别被谱子困住,要在心里自己走棋。”他握着那副榧木棋子,在榻上摆了个“活眼”的形状,轻声说:“祖父,我把棋下给人间了。”
徐宁死后,吴郡百姓在他常去的棋摊旁立了块石碑,没刻名字,只刻了一个“活”字。有人说这是他一生棋道的总结——棋要活,人要活,世道也要活出气象。多年后,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路过吴郡,见孩童们在石碑旁用石子下棋,问他们知不知道徐宁,孩子们说:“知道呀,是教我们‘落子不悔’的先生。”
从吴郡棋童到江东棋圣,徐宁的一生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功业,只在棋盘间留下了吴地的风骨——像太湖的水,包容而有力量;像江南的竹,柔韧而有气节。他让后世知道:真正的棋道,从不在胜负里,而在每一步落子的笃定里,在明知前路难行,仍愿意为“守正”落子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