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北魏孝明帝权宦徐纥
灵太后胡氏(宣武灵皇后)是北魏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她早年以“母仪天下”之名临朝,初期推行过释放宫女、减免赋税等善政,但随着权力稳固,逐渐转向专权——她忌惮宗室诸王的威胁,又不信任世家大臣,急需一批“非士族、易掌控”的近臣组成核心团队。徐纥的出现,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徐纥的崛起并非孤立,他与中书令郑俨、黄门侍郎李神轨等人结成政治同盟,史称“徐郑集团”。其中,郑俨因与灵太后有旧情而得宠,徐纥则凭借行政能力成为集团的“实际操盘手”。三人分工明确:郑俨负责维系与灵太后的关系,李神轨掌控禁军护卫,徐纥则总揽文书起草、人事任免、政务执行,形成“内有太后撑腰,外有党羽布控”的权力网络。他们渗透权力的关键手段是架空中书省与门下省。北魏原本的决策流程为:大臣奏议→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皇帝(或太后)批准。徐纥却通过灵太后的授权,将草拟与审核权集于一身,甚至“未奏先拟”——重要诏令在未经朝臣讨论的情况下直接发布,朝堂沦为“徐郑集团”的执行机构。
徐纥掌权后,将人事权变为敛财工具,其“卖官”行为具有系统性与公开性。据《魏书·阉官传》记载,地方县令一职需缴纳“绢千匹”,刺史需“绢万匹”,中央官员如尚书郎则“粟五百石”,甚至连“散官”(无实权但有俸禄的职位)也按品级定价。北魏原本规定“非士族不得任清要官”,徐纥却将秘书监、着作郎等“清职”卖给富商子弟,只要出价足够,即便“目不识丁者”也能跻身文人官僚行列。为快速敛财,他曾在一月内任免二十余州刺史,这些官员到任后,又通过搜刮百姓回本,形成“朝廷卖官→地方刮民→民变四起”的恶性循环。这种行为不仅摧毁了北魏的选官制度,更让基层百姓对朝廷彻底失望。当时民间流传歌谣:“纥(徐纥)俨(郑俨)当道,官如瓦砾;绢粟一到,朱紫自来”,正是对其腐败的直接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