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吐谷浑慕利延可汗谋士徐诞(第2页)
慕利延可汗虽被徐诞的构想打动,但鲜卑贵族们却疑虑重重:羌人部落分散,素来不服管束,如何让他们臣服?商道沿途荒漠遍布,如何保障商队安全?徐诞对此早有准备,他提出了“恩威并施,以商养兵”的具体策略。
徐诞的第一步是分化羌人部落。他亲自率领使团前往党项、白兰等羌人聚居地,以吐谷浑的名义邀请各部首领会盟。对于愿意合作的部落,他许诺给予贸易分成,允许其在商道沿线设卡征税;对于持观望态度的,则赠送丝绸、瓷器等中原特产,展示合作的益处;而对那些试图阻挠的部落,他则建议慕利延可汗出兵威慑,攻占其水草丰美的牧场,迫使其屈服。短短两年间,吐谷浑便以最小的代价收服了青海南部的十余支羌人部落,为商道扫清了障碍。
商道的安全保障是另一大难题。徐诞借鉴了中原王朝的驿站制度,在商道沿途每隔百里设置一座“烽燧驿”,由吐谷浑士兵与当地羌人共同驻守。驿站不仅提供饮水、粮草,还负责传递商情、预警匪患。他还规定,商队必须向吐谷浑可汗缴纳“过路费”——每驮货物抽取三成,作为驿站运营与军队开支的费用。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商道的畅通,又为吐谷浑带来了稳定的财源。
为了吸引更多商队,徐诞还亲自前往凉州、益州等地,联络中原与南朝的商人。当时北魏与南朝宋处于敌对状态,商人往来受阻,徐诞便向他们承诺:“从吐谷浑商道通行,虽路途稍远,却无兵戈之险,且税赋较北魏为轻。”他甚至为商人提供“向导证”,凭此可在羌人部落中通行无阻。这些举措迅速见效,原本走北道的商队纷纷转道青海,吐谷浑的贸易收入在短短五年内翻了三倍。
随着财富的积累,慕利延可汗开始扩军备战,徐诞则进一步提出“以商促盟”的策略,将贸易与外交结合。他建议与南朝宋建立联系,通过献上西域珍宝换取册封,同时与柔然暗中结盟,共同牵制北魏。公元444年,吐谷浑遣使入宋,宋文帝刘义隆册封慕利延为“河南王”,双方的丝绸贸易由此更加频繁。
徐诞的智谋不仅体现在商业与外交上,更在危机时刻挽救了吐谷浑。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吐谷浑“勾结柔然”为由,派大军征讨。面对北魏铁骑,鲜卑贵族大多主张西逃,徐诞却力排众议,建议“诱敌深入,断其粮道”。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引导北魏军队进入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同时派羌人部落袭扰其后方补给线。魏军果然因缺水缺粮而被迫撤退,吐谷浑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