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途有路暮角格韵
第十五章 谢庭兰玉(第2页)
他双手接过边国宁手里的《史记》,迅速进入阅读状态。
十分钟,秦科合上书,开始背诵起来:“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听秦科流畅地背诵完全文,几个人皆惊叹他有如此过目不忘的能力。
边国宁感叹道:“我今天又见到过目不忘的人了。小秦,你不读中文系,可惜了。你怎么会去读理工科呢?”
沈菁好奇地问道:“边叔叔,您以前见到的那个过目不忘的人是谁?”
边国宁不语,只是微笑。
边小琪突然明白了,笑着说道:“老爸,那个人就是您自己。”
边国宁闻言,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边国宁又说道:“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你们对李陵的故事应该都有所了解,那么你们对李陵这个人怎么看待?”
付辛这次当仁不让,马上说道:“李陵背叛大汉,投降匈奴,之后还不愿回到大汉,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为后人不齿。”
边小琪却持不同意见,说道:“李陵当时是迫于无奈,一定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想法。汉武帝杀了他的全家,才导致他不得不真降匈奴。李陵以后也不曾率兵和大汉交战过,所以,他不该受到谴责。”
沈菁赞同边小琪的想法,说道:“李陵少年得意,作战凶猛,战功赫赫,是当时少有的猛将。他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以五千步兵大战八万骑兵都不落下风,直到弹尽粮绝。所以,英雄是不应该被指责的。”
秦科也赞同道:“李陵是一代名将,为保全部属性命,宁可背上骂名。无论如何,抛开他名将的光环和后人的落井下石,我觉得李陵是一个有仁怀的人。就凭这一点,他就值得我们宽容。”
边国宁最后总结道:“只注重颂扬成功者,对失败或失意者少有宽容,这种民族情绪已经羁绊我们几千年了。从当今一个小小的体育赛事上,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不是一个成熟民族应该持有的心态,所以,任重而道远啊。”
边国宁说完,餐厅里一时间又陷入了静默。
(三)
蒋苏梅适时插话道:“边教授,你能不能不去谈论那些沉重的历史话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好日子里,我们应该高高兴兴才对。来的都是青年才俊,还有我们乖巧的女儿,你多听听她们说话。你不要总是倚老卖老,否则,我和蒋珂、赵俊要给你背诵法律条文了。来吧,年轻人,咱们一起再喝一杯。”
蒋苏梅真是一位贤内助,又及时把她们拉回热闹的气氛中。
沈菁闲不住,又说话了:“边叔叔、蒋阿姨,我要出个题目。行不行?”
蒋苏梅和边国宁不知道沈菁又要出什么鬼点子,但都点头同意。
沈菁看着付辛和秦科,笑着说道:“我要你们俩人各自通过一首诗词来表达你们对小琪的印象。付辛,你认识小琪这么多年,我相信你一定了解她。秦科,我不知道你认识小琪多长时间,但我也希望你能说出心里话。”
“哎呀,菁姐你又拿我打趣。”边小琪亲昵地掐了沈菁一把。不过,她心里倒是又期待起来。
付辛听沈菁点他名,又紧张起来。而且是要给自己一直暗恋的边小琪写诗,就更紧张了。不一会儿,他额头上就出汗了。
反观秦科,他倒是显得很自然,丝毫看不出紧张。
蒋苏梅和边国宁也想看这两个小伙子再一轮斗诗。而且还要牵扯到自己可爱的女儿,更觉得有点意思。
蒋珂和赵俊也期待着,看着他俩。
秦科笑着对付辛说道:“付兄先请。”
沈菁看着紧张又出汗的付辛,说道:“不,还是秦科同学先来。”
秦科看了边小琪一眼,她鼓励的眼神让他心中立刻就有了诗句。他不再客气,说道:“边叔叔、蒋阿姨,我虽然认识小琪不长时间,但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如果表达不准确,请您们见谅。”
“笃信含才会露头,谢庭兰玉不轻愁。身名简择凭天赋,赢出关东五十州。”秦科又朗声吟咏道。她把边小琪的家世、才华、自信、乐观和理想都表述出来。
蒋苏梅满意地点头,边国宁也颔首。
沈菁觉得秦科好像认识边小琪好多年了。这怎么可能呢?她又盯着秦科,惊诧不已。
边小琪热切地看着秦科,目不转睛。
大家又都看向付辛,见他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满头大汗。
蒋苏梅见状,轻声说道:“付辛,不要为难了。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出来吧。”
付辛鼓起勇气,说道:“老师、师母,我真心喜欢小琪。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
边小琪一听付辛这么直白,马上不高兴了,说道:“付辛,我一直把你当作朋友。过去是,现在也是,希望将来也是。”
付辛喝了一杯酒,激动地说道:“不,不。我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