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符家女婿,妹夫李奕(第3页)
但这么做本意是有备无患,然而经历过生死危机之后,符氏的心思变得更急切,她意识到突发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很多时候根本等不到你慢慢安排布局。
符氏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突然想到一件事,抬头看向王尚宫:“你昨日曾跟本宫说过,东京传来了急报,静难节度使折从阮在洛阳病逝了?”
王尚宫愣了一下,连忙回道:“奴婢也不知内情,只是昨天在前院,听陛下身边的近侍提及,说是陛下要追赠他为中书令,还擢升其次子为胜州刺史……”
符氏微微点头,继而又沉默不语。
但她心里却在想,折家镇守西北数十年,圣眷不减反增,归根到底就是朝廷用得上折家,而且暂时也没有谁能替代。
折从阮主动请辞到东京养老,确实是以退为进的一步好棋,毕竟他的长子接任了永安军节度的位置,折家的地位丝毫不受影响。
不过符氏有此一问,倒并非是关心折家,而是她从这件事上想到,皇帝想要重用一个人,无非是一句话的事。
然而符氏不是皇帝,她只是皇后,朝廷大事不该她插手,她也不能去插手。
她有心想要让自己的妹夫能再往上升一升,起码要能跟李重进和张永德分庭抗礼,甚至于将来压他二人一头。
但有些事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符氏是个聪明的女子,她知道自己若是直接向皇帝表达心思,或许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而且自己的那位妹夫底子太弱,看似晋升的很快,根基却未必能有多稳固,他还需要立下更多、更大的功劳。
不过想要短时间内能与李、张二人抗衡,在这乱世之下,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在战场上立下军功。
只是皇帝有更多的考虑,毕竟李奕太过年轻,对他重用是一回事,具体的安排又是另一回事。
当然战场立功虽说见效很快,但也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这次他没跟来淮南作战,可同样也担着其他的重任。
军功也好、苦劳也罢,不同方式的功劳,其实很难比出轻重大小。
就好比韩通,也曾在战场上立下许多军功,但自从先帝登基以来,他更突出的贡献,反而是在疏浚江河堰口、修筑边寨堡垒这类事情上。
然而却并不影响他被皇帝给提拔为侍卫亲军都虞候,一跃成为禁军中举足轻重的大将。
还有那宰相李谷,在去年皇帝御驾亲征伪汉之时,虽没有战场杀敌立下军功,但鞍前马后操持军队的辎重粮草。
这份功劳同样被皇帝记在心里,哪怕在这次攻伐江南的前期,李谷犯下了擅自撤军的大错,皇帝却能宽宏大量的饶恕他,并给其戴罪立功的机会。
而韩通和李谷为何能受到皇帝的这般恩宠和宽容?
还不是因为皇帝用得上他俩,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功劳,皇帝也能找理由追叙赏赐、容忍过错。
何况他俩确实在某些方面干得很不错。
这就叫做简在帝心……符氏虽然谨守后宫本分,从不对朝政指手划脚,但她对自己丈夫的心思却很了解。
皇帝有扫清寰宇的大志向,他想当名垂千古的圣君,就如那位太宗文皇帝一般,成就不世的伟业。
但再贤明能干的君主,也不能一人处理天下所有事,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协助。
军政民事自不必多说,有文官们帮着出谋划策,而且都是先帝留下的班底,不乏李谷这等能办实事的重臣,皇帝倒是不用为此烦心。
不过乱世之中,军队才是紧要,去年皇帝御驾亲征时,亲身体会了其中的利害。
先帝委以重任的樊爱能、何徽二人,临阵脱逃丢下皇帝陷于险境,要不是部分将领拼死力战,后果不堪设想。
因而皇帝一回到东京,便开始着手整顿禁军的事宜。一大批立下功劳的青壮派将领被提拔起来。
相比于那些几朝几代的老将,青壮派将领们更有进取心,更想立下功劳往上爬,统一天下正需要这些有干劲的将领。
而且皇帝亲手提拔起来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值得信任,受君恩惠替君卖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对于皇帝的种种布局安排,作为枕边人的符氏了然于心。
符氏思虑再三,认为眼下最好顺势而为,自己无须刻意表现出对妹夫的偏向,只要在平日里偶尔吹吹枕边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皇帝即可。
反正自己的那位妹夫的本事是有的,时机到了自然不缺往上爬的资本。
“不枉我疼你这么些年……”符氏的唇角突然勾起一丝笑意,小心翼翼的将妹妹的书信贴身收好。
她心里对未来有忧虑,也很着急,但又觉得不能操之过急,要在急中求稳,寻找时机来安排自己的布局。
说到底,皇帝如今正值壮年,满腹壮志想要一统天下。
哪怕符氏只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考虑,但自古帝王最忌讳的便是这种事,符氏并不想为此而让皇帝对自己生出嫌隙。
儿子是她未来的念想,而丈夫是她现在的依靠,两方她都不想失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平衡之间,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