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归乡·武学新章(第2页)
一日,卓青麟路过黄讽的修行之地,只见法杖突然爆发出刺目蓝光。黄讽的袍角无风自动,空中悬浮的冰晶折射出七彩光晕,却在触及卓青麟衣角时悄然消散。“法术与武学终究殊途。”卓青麟望着掌心无法凝聚的灵息,自嘲地笑了笑。
不禁暗自推测:未来法术会大行其道么,还是这方世界会向修真方向进化?带着这些疑问,他花时间尝试学习法术,可惜毫无天赋,连入门都做不到。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整个卓山都被一片静谧所笼罩。卓青麟悄然来到母亲邓金娥的住处,他的脚步轻盈,仿佛生怕惊醒了沉睡中的世界。
邓金娥是卓山卫生院的妇幼主治医师,她的身影常常穿梭在卫生院的各个角落。平日里,她总是身着一袭洁白的大褂,忙碌于照顾病人、诊断病情、开具药方等工作之中。她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卓山百姓的深深敬意和爱戴。
此时,卓青麟站在母亲的房门前,轻轻地推开门,走进屋内。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银白的光影。邓金娥正坐在桌前,借着微弱的烛光阅读医书。
卓青麟走到母亲身边,默默地从怀中掏出一本自己新录的书卷。这便是那残缺版的《九阴真经》,虽然它已经残破不全,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法和医术理论,对于邓金娥这样的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青麟,这……”邓金娥惊讶地看着儿子手中的经卷,眼中充满了震惊。
卓青麟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妈,这《九阴真经》虽然残缺,但其中的养生之法和医术理论,或许对您会有所帮助。您平日操劳过度,修习这些功法,也可强身健体。”
邓金娥接过书卷,仔细端详着上面的文字和图案。她的手指轻轻抚摸着书卷的表面,体悟着神功带来的震憾。渐渐地,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泪光。
“你这孩子,总是这么贴心。”邓金娥感慨地说道,“这份礼物,妈妈很喜欢。”
卓青麟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心中也感到无比温暖。他知道,母亲一直以来都为了家庭和病人默默付出,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
如今,他希望这本残缺的《九阴真经》能够给母亲带来一些益处,让她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保持健康和活力。
次日清晨,卓青麟站在卓山卫生院廊下,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白大褂上沾着草药香,邓金娥正握着产妇的手轻声安抚,银针在指尖翻飞如蝶。
“吸气,用力!”随着一声啼哭,新生命降临。邓金娥擦了擦额头的汗,又转身去查看早产儿保温箱。窗外传来孩童嬉笑,那是战时避难来的流民后代,如今在卫生院旁的学堂念书。卓青麟望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战争给卓山带来了不少冲击和动荡。一些卓氏族人的亲戚为了躲避战火,背井离乡,迁徙到卓山定居;原本快荒芜的农田,也在众人的努力下再次恢复生机。
田野里,农民们辛勤地劳作着,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丰收的季节,自己曾经奋力耕种的水洼地,早已是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工坊。
卓青麟心中暗暗下定决心,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为家乡做些什么,让这片土地更加繁华。
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在军中的资源和人脉,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比如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等等。
时间如白驹过隙,卓青麟在卓山的五天探亲行程逐渐接近尾声。离别的日子终将来临,家中的气氛变得有些伤感。
临行前,母亲邓金娥拉着他的手,眼中满是不舍,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卓青麟强忍着心中的酸涩,安慰着母亲:“妈,您别担心,我办完事儿就回来。”
离开卓山后,卓青麟途经交河县城。交河城是交河郡治所在,比卓山繁华得多。街道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卓青麟走进卓山建筑队四角楼驻地,这座建筑与广场对面的交河钱庄总部大楼一道,构成了交河县核心商圈的标志性建筑。
可惜大姑卓红袖带着孩子上朝阳峰了,未能相见。卓青麟有些遗憾,便来到码头。曾经的码头餐馆如今已换成“滨江酒楼”,招牌在风中摇晃。中午,他在酒楼里与二哥卓青牛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