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东平归楚
沣京的捷报尚未焐热九峰山大捷的余温,南唐“血煞魔兵”的阴影依旧如毒瘴般在南方战区弥漫,战争的巨轮在压抑中缓缓加速。
然而,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如同撕裂阴云的惊雷,瞬间震动了整个大楚朝野,其冲击力甚至盖过了南线的阴霾:
“岳云率朱明治下江东182城、近2000万人口,连同其麾下五十万百战精锐——岳家军,举旗归楚!”
消息传开,沣京沸腾。自岳飞被朱明太子朱允熥构陷囚禁,岳云破釜沉舟,率领背嵬军这把天下闻名的锋锐利刃,硬生生在大楚视为天堑的铁鞍山防线上撕开一道血淋淋的口子时,南楚庙堂的有识之士们,如参事卓毕蝌,便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契机。
这支战力惊世骇俗的军队,其灵魂系于岳飞一身,却仿佛无根浮萍,缺乏明确的政治蓝图与长远根基,仅凭岳飞个人的盖世武勇与如山威望凝聚。
卓毕蝌在枢密院议政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岳家军,非朱明死忠,实乃可争取之巨擘!”
曹彬率铁鞍山残部退守芜湖,防线甫一稳住,大楚这台精密的战争机器便已悄然运转。
以内阁议长虞子期为团长,卓毕蝌为副手的最高规格外交使团,在战场硝烟尚未散尽、双方刚刚脱离接触的微妙时刻,便已秘密穿越防线,踏入了岳家军大营。
谈判桌上,是虞子期老辣的政治手腕与卓毕蝌缜密的分析推演,对阵的是岳家军核心将领们因岳飞深陷囹圄而弥漫的悲愤、迷茫与对未来的忧虑。
朱允熥在应天府(朱明都城)的所作所为,步步紧逼,风波亭的阴风似乎已然在岳飞的囚笼外呼啸。当岳家军得知朱明朝廷已密谋重演那场千古冤狱的最后一步时,最后的犹豫被彻底击碎。
“为保父亲性命,为存岳家军忠义血脉,为麾下五十万将士及身后千万黎民寻一安身立命之所……”岳云,这位年轻的统帅,在众将殷切而沉重的目光中,做出了那个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决定——举城归降大楚!
消息传回大楚,彭京小皇帝项桓御笔一挥,昭告天下:册封岳飞为“大楚东平王”!爵位世袭罔替,虽后代袭爵需降等,然“王”号永存!这是大楚开国以来,首位异姓王,其尊荣显赫,无以复加。岳云,则以王世子身份,代父受封。
受封大典在彭京皇城隆重举行。金碧辉煌的殿宇内,岳云身着世子蟒袍,神色肃穆,眼中却无半分得色,唯有深沉的愧疚与坚毅。
他接过象征王爵的金印玉册,转身面对满朝文武,声音洪亮而清晰:
“云,代父受此天恩,然铁鞍山下,大楚忠魂未远,英灵尚在!此封赏之财货,云分文不取,尽数抚恤战殁于铁鞍山之大楚将士遗属!此乃岳家军赎罪之始!” 此言一出,满殿动容。那份沉重的歉意,化作了最实际的行动,瞬间消弭了朝堂上最后一丝因血战而产生的芥蒂。
未等封赏的喧嚣落定,岳云再次请命,声音铿锵如铁:“西线告急,国事维艰!云请率背嵬精兵五万,岳家劲旅十五万,驰援西境,以解大楚西陲之困,亦为东平王府立下归楚首功!”
枢密院内,灯火彻夜长明。项庄、秦真、虞子期、陈庆之、卓毕蝌以及一众枢密重臣,面对着巨大的沙盘舆图。
岳云的请战,既是赤诚,亦是投名状。利弊反复权衡:岳家军初附,其心难测?西线战局糜烂,急需强援!背嵬军三阶军魂之力,天下罕有,或可扭转乾坤!
最终,枢密院令签重重落下:“准!” 由岳云亲率五万三阶背嵬军、十五万二阶岳家军主力,即刻整备,开赴西线战场。同时,另一项更庞大、更复杂的任务也随之颁布:
擢升曹彬为“镇东将军”,全权负责整编余下的三十万岳家军(含一阶辅兵与二阶战兵)!
靖江行营的旗帜,在江东上空猎猎升起!
曹彬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台下黑压压、队列虽初显散乱却难掩剽悍之气的岳家军降卒。压力如山。这不仅是三十万条性命,更是三十万颗刚刚归附、心思各异的心,以及未来东线战局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