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崇祯的应对中(第2页)

 “是!奴婢这就去办!” 王承恩响亮地应诺,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殿门,背影透着一股久违的、带着悲壮意味的昂扬。

 周延儒,他又再次立于内阁之首,头顶大明首辅的桂冠。

 这已是他仕途中的第二次登顶,更是崇祯皇帝御极以来,龙椅上迎来的第八位首席辅臣。

 其前任温体仁,因为在任期间出现多次重大失误而提前告老还乡,比在历史上提前了两年。

 仅仅从这令人眼花缭乱、如走马灯般的首辅更迭频率,便足以窥见崇祯一朝庙堂之上的混乱不堪。

 更深刻折射出御座之上那位年轻君主的致命缺陷——多疑善变、刚愎自用而又识人不明、缺乏定国之策。

 讽刺的是,周延儒这第二次首辅生涯的开端,却意外地“顺遂”了不少。

 原因无他,自他上任后不久,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注意力便发生了奇异的转移。

 他不再像以往那般事无巨细地插手朝政、动辄申斥,反而将自己深锁宫闱,近乎痴迷地钻研起那个如芒在背的强邻——夏国的一切。

 从夏国的律法条文、田亩制度,到工坊运作、税赋征收,都成了他案头常客。

 皇帝对朝堂的“放手”,竟成了朝政运转的“润滑剂”。

 没了天子那令人窒息、朝令夕改的“英明指导”,六部运转反而少了许多掣肘。

 甚至前线也传来“捷报”:鞑子犯边再次被击退,且此次损失相较于前几次,竟意外地小了许多。

 这微妙的“改善”,仿佛一个辛辣的注脚,无声地嘲弄着皇帝以往事必躬亲却每每添乱的“勤政”。

 若将历史的视角拉长,置于明末那大厦将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审视,崇祯皇帝朱由检对于大明帝国的最终覆灭,实难辞其咎。

 他并非缺乏励精图治的意愿,相反,他宵衣旰食,自诩勤勉。

 然而,其性格中的猜忌、急躁、缺乏战略眼光和容人之量,以及那近乎偏执的、对权力细节的无效掌控,如同致命的毒药,一次次摧毁了本就脆弱不堪的朝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