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历史定位下(第2页)
然而,这面旗帜的成色,在后世史家眼中却并非毫无瑕疵,蒙元政权并未被彻底消灭,而是退回了漠北草原。
以“北元”的形式继续存在,其骑兵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大明北疆之上。
从洪武、永乐直至土木堡之变,乃至嘉靖年间的庚戌之变,威胁从未真正解除。
大明帝国的国都,某种意义上始终处于北方游牧力量的战略威慑半径之内。
更何况,大明自身的制度典章,从严苛的户籍束缚到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党争倾轧、卫所崩坏,其间的“黑历史”足以令人扼腕叹息。
殿中这些为大明激烈“辩经”的大儒们,其慷慨激昂背后,固然有维护正统的情怀,但又何尝没有自身作为旧明既得利益的立场在驱动?
维护大明的历史地位,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他们自身曾经辉煌的根基。
然而,政治现实如同一条无形的钢索。秦思源心中雪亮:有些事情可以洞若观火地“想”,甚至可以在小范围内基于史料“议”,但绝不能毫无顾忌地“做”。
更不能在即将颁行天下、作为“华夏标准”的《华夏通史》中过度渲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凝聚华夏民族认同的核心政治正确;大明作为接续宋元、统一华夏近三百年的正统王朝,其历史地位不容根本性否定。
可以批判其制度的弊端,可以揭露其君王的昏聩,可以分析其边防的疏漏,可以哀叹其民生的凋敝——这些“腐朽”之处皆可评说。
但彻底抹杀其“驱逐异族统治”、“重建汉家天下”、“维系华夏一统”的历史功绩?这触碰了底线,是绝不被允许的。
历史的书写,既要追求真实,也需兼顾凝聚与传承。
纷乱的思绪在秦思源脑中迅速理清,眼见殿中两派大儒争得面红耳赤,言辞愈发激烈,几乎要上升到人身攻击和立场攻讦的地步,他明白必须出手掌控局面了。
再争下去,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偏离了编纂史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