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崭新的南京城(第2页)

 内城十三座城门皆换铸铁城门,门后设“千斤闸”,城门楼上各配大小炮五门,城门内外各驻兵五百,日夜值守。

 东水关、西水关作为内秦淮河进出城的关口,增设铁栅栏,夜间关闭,白日由水师士兵查验通行船只。

 城外十里内,凡高地如紫金山、幕府山,皆设了望哨,哨卡配超远望远镜(大夏军工厂新造之物),可远眺二十余里,一旦有敌逼近,即刻传讯。

 城郊村落的民兵还是由夏军军官教习基本武艺,协助巡查,形成“城-哨-乡”联动的防御网。

 战火过后的南京,并未如往昔改朝换代时那般萧条,反而因大夏迁来的工坊与新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从四川迁来的近百座王府工厂,已在南京城南雨花台至聚宝门一带落地生根,形成一片绵延十余里、占地三万亩的初级工业园区。

 这些工坊门类齐全,涵盖兵工、纺织、冶铁、瓷器、造纸、印刷等诸般产业。

 工坊外立着高大的木牌,上书“蜀锦织造坊”“金陵冶铁厂”等名号,远远望去,烟囱林立,烟雾缭绕。

 如果是在后世,这样的工厂肯定会被指责破坏环境,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些却是文明的火种,工业体系的基石。

 当然,为了南京城的环境着想,等南方彻底平静、定都南京后,有些污染工厂还会迁移,官府也不会允许这些工厂肆意破坏首都的环境。

 这其中兵工类工坊最为繁忙,冶铁工坊内,十余座高炉日夜通红,工匠们光着膀子,挥锤锻打铁器,火花四溅。

 军工厂里,工匠们分工协作,有的打磨枪杆,有的装配步枪,有的铸造炮弹,每日可造步枪两百余支、大炮三门,这些器械除供夏军使用,少量还通过商船运往南方已收复各省。

 民用工坊则热闹非凡,蜀锦织造坊内,数百台织机运转,织出的蜀锦色彩艳丽,除了供大夏官员服饰使用,还在南京城内设铺售卖,引得百姓争相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