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清缴残余(第2页)

 对于海上发现的落水者,无论是联军官兵还是海盗,只要对方放弃抵抗,夏军都秉承着“救人为先”的原则进行打捞。

 这并非纯粹的仁慈,也是一种彰显胜利者气度、瓦解潜在抵抗意志的策略。

 这些被打捞起来的人员,经过初步审讯和甄别后,大部分被送往热兰遮城外的临时战俘营。

 与此同时,对重要俘虏,尤其是像范德林这样的高级军官的审讯工作,也在紧张进行。

 夏军的审讯官们并不急于用刑,而是利用其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结合已经掌握的部分情报,巧妙地套取着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葡萄牙殖民势力在远东的军事部署、贸易路线、据点虚实等宝贵信息。

 范德林最初的傲慢早已被击碎,在绝望和疲惫的煎熬下,终究还是断断续续地透露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

 随着清剿行动的深入,南海北部的航道上,夏军的金龙旗成为了最常见的标志。

 往来商船——无论是东亚传统的朱印船、广船,还是少数被允许通行的南洋商船——见到夏军巡逻舰队,无不恭敬地让出航道,甚至主动鸣笛致意。

 他们知道,这片海域的秩序已经彻底改变,新的守护者拥有着无可置疑的力量。

 半个月后,当最后一批执行清剿任务的夏军战船返回热兰遮城军港时,标志着这场自热兰遮城炮响开始,持续了数日之久的夏荷(葡)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热兰遮城内,工人们正在修复战争的创伤,城墙上的弹坑被填补,升起炊烟的不仅是军营,还有逐渐恢复生机的市镇。

 港口内,桅杆如林,大部分是夏军的战舰,也有开始试探性返回的商船。

 岸边的战俘营规模扩大了不少,里面看押着数以千计的联军俘虏,他们将在未来的谈判或劳役中,为自己国家的侵略行为付出代价。

 吴忠国站在修葺一新的热兰遮城最高处,眺望着眼前这片已然彻底掌控的海域。碧波万顷,海天一色,曾经肆虐的欧洲舰影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