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大明大朝会下(第2页)


 他一番话语,偷梁换柱,将相互利用的“联合”粉饰成了感念天恩的“归顺”,更是将“流寇”拔高为“共扶正统”的义士。


 有了首辅带头,殿内如同油锅溅入了冷水,瞬间沸腾起来。


 “陛下!”, 成国公朱纯臣大步出班,声若洪钟,“伪夏乃心腹大患!闯部纵有前愆,然能迷途知返,为我大明前驱,此乃陛下仁德感化天地!”。


 “当效仿古人‘抚剿并用’之策,予其名分,令其与伪夏死战,我大明方可坐收渔利,光复河山啊!”。


 “臣附议!” ,兵部尚书张缙彦紧随其后,语气阴柔却句句戳心,“陛下,伪夏新立,根基未稳,此正是用兵之时!若待其整合江南,稳固人心,则大势去矣!”。


 “那几部部众皆百战悍卒,若得朝廷正名,必能激发死力,重创伪夏。此乃驱狼吞虎之上策,望陛下圣断!”。


 “臣等附议!”


 “为保大明正统,当行权宜之计!”


 “伪夏不除,国无宁日!请陛下速决!”


 顷刻间,呼啦啦跪倒一片。勋贵、部院大臣、科道言官……百十人齐声附和,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御座之上的崇祯。


 他们言辞恳切,引经据典,仿佛个个都是殚精竭虑的忠臣,将“联寇抗夏”包装成唯一挽救大明的灵丹妙药。这已不是简单的奏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众口铄金的逼宫!


 崇祯端坐在龙椅上,冕旒的玉珠遮蔽了他大半面容,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目光从一张张激动、焦虑或故作沉痛的脸上扫过,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


 良久,直到殿内的声浪稍稍平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丝毫情绪,仿佛在询问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个李岩来了吗?”。


 周延儒心中一喜,以为皇帝已然心动,连忙躬身回答,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回陛下,李将军为表诚意,已亲至京师,此刻正在殿外候旨,聆听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