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滑不溜手的崇祯(第2页)
他心中一片冰凉,这些人,引经据典,说得天花乱坠,可他们谁想过,这“联合”所需的粮饷从何而来?
这“归顺”的军队如何节制?他们只是想用一个空头的名分,逼他这个皇帝承认既成事实,然后呢?
然后所有的负担、所有的风险,还不是要落到他这个早已空空如也的内库和摇摇欲坠的朝廷身上?
争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眼巴巴地望着皇帝,等待他最终的决断,期待着他答应,然后能从内库中拨出那维系“联合”的一笔钱粮。
要知道如今的崇祯皇帝,可和以前不同,在潜心研读了大夏那一套冰冷而高效的制度后,他痛彻心扉地领悟了一个曾被自己忽略的根本道理——无钱无粮,纵有天子名分,亦是寸步难行。
这血淋淋的认知,是用整个北方的糜烂和无数次催饷无果的绝望换来的。
他不再将希望寄托于那早已千疮百孔、贪腐横行的朝廷财政体系。
转而以惊人的决断力,绕开户部与工部,动用内廷与宦官体系,亲自着手整顿皇室产业。
他将触目所及的皇庄进行彻底清理,驱逐蠹虫,招抚流民耕种,确保田赋能实实在在落入内库。
将散布各地的皇室店铺、作坊收回直管,严查账目,他甚至将一批有手艺却濒临破产的工匠收拢庇护,专为皇室服务。
这一系列举措,虽未能让皇室重现“富有四海”的盛况,却也让那干瘪已久的内库,终于有了些许沉甸甸的底气和久违的活气。
反观大明的朝廷府库,却已是山穷水尽,太仓银库可以跑马,光禄寺的账目早已无法兑现,甚至连在京官员那微薄的俸禄,都已拖欠了数月之久。
各级衙门运转停滞,全靠官员各自“手段”维系,整个帝国的行政机器,早已锈迹斑斑,濒临崩溃。
正是这鲜明的对比,催生了今日这场看似“忠义凛然”,实则“算计精明”的逼宫大戏。
周延儒、朱纯臣这些盘踞顶层的权贵,个个心如明镜,既然联合,大明肯定就要出兵,出兵就要大笔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