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雪上加霜的北方(第2页)
“张部堂言之有理!” ,襄城伯李国桢立刻接口,他名下田产众多,最怕均摊,“想那江南伪夏,所到之处,士绅一体纳税,田产尚且不保”。
“若让其北上,我等倾家荡产亦难逃清算,如今不过是让大家暂借些许浮财,以保根本,孰轻孰重,诸位难道分不清吗?” 。
他巧妙地将“出血”说成了“暂借”,将“保命”抬到了最高处。
“话虽如此,可这‘些许’是多少?又如何摊派?” ,定国公徐允祯皱紧了眉头,“各家情况不同,田亩、商铺多寡不一,若按户均摊,恐有失公允啊!” 。
他名下商铺众多,自然不愿按田亩算。
“是啊,是啊!”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不如让地方上也分担一些?”
一时间,密室内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出钱”,而是“谁该多出,谁可少出”,以及如何将绝大部分负担转嫁出去。
每个人都像是护食的野兽,紧紧捂着自己的钱袋,拼命想将爪子伸向别人的领地,或者更好——伸向那些无力反抗的底层。
经过整整一夜面红耳赤的拉扯、权衡、妥协,一个看似“公允”,实则残酷至极的方案终于出炉。
核心只有两条:
其一,以“协剿伪夏,保卫乡梓”为名,向所有仍在大明控制区内的府、州、县,加征一笔前所未有的“平夏助饷”。
这笔钱粮,将主要由各地的士绅、地主、富户承担,美其名曰“保家卫产”,实则将他们绑上战车,逼迫他们为权贵们的战略买单。
理由冠冕堂皇:若大夏打来,你们的家业同样不保,此刻不出钱,更待何时?
其二,以此“助饷”为根基,由兵部牵头,勋贵监督,编练五万“新军”。
名义上是为了增援前线,或于必要时拱卫京畿,抵抗大夏。
但实际上,这支军队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在局势不可控时,能护着他们这些顶层权贵以及最重要的家当,安全地转移。
政令一出,如同在早已千疮百孔的北中国大地上,投下了一颗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