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智多星毛遂自荐,张叔夜顿开茅塞(第3页)
从清顺治十二年,迁界禁海就开始在浙江沿海推行,到了康熙年间,迁界禁海推行到其它沿海省份。制造出了一条比长城还长的沿海真空地带,这条真空地带或是宽三十里,或是宽五十里,在浙闽两省的宽度最大,达到了三百里以上。
清廷迁界禁海的目的,都是为了切断界内人员、货物的流出,以阻绝接济,达到坐困海上南明残敌,使其不攻自破的目的,禁海与迁界两项政策相互作用,形成了沿海一线的无人区,作为隔离地带,共同发挥出“坚壁清野”的作用。
张叔夜听了“智多星”吴用的说法,还是觉得有道理,只是他还考虑到了另一层问题。
那就是这些老百姓不愿意离开怎么办?这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最为留恋乡土,乡土情结非常严重,都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你要让他们强行搬走,且不说他们同不同意,光是实施起来,只怕难度阻力就会极大,方圆八百里范围内的老百姓,数量也得有至少几万,要是都让他们搬家,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宁死不会愿意搬家的,到时候怕不是要引发民变。
张叔夜的这个忧虑就正是清朝时期迁界禁海造成的反作用,为了严厉执行迁界政策,督迁官兵将沿海百姓最主要的生存资源全部毁坏,民房被焚毁,良田被抛荒,盐场被废弃,沿海港口,全部封港,船只船坞全部被毁灭,简直是惨绝人寰。
张叔夜可不想造成这种局面,但是如果实行那“智多星”吴用的计策,这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非得用不可。
你让这些老百姓背井离乡,那你就要想办法进行安置,因为他们背井离乡之后,那他们就没了房屋土地和生活来源,他们怎么活着?你官府不能让他们都当流民吧?就得管他们的生计。
可是这么多人,你管到什么时候那才是个头儿呢?打下水泊梁山非一日之功,光是把他们围在水泊里面饿,估计就要饿个一年以上,这个周期非常漫长。
如果说,这个政策乃是朝廷大力支持,有政策进行支持的,还有朝廷在背后作为力量进行大力安置的话,在张叔夜看来没准可行。
但是,如果单单是济州府一处州府的力量,只怕没能力安置数万数量被强行迁走的老百姓啊!
如果安置不妥当,他们这些吃不饱饭的老百姓则是更有可能在当地成为一股流民力量,无法控制,甚至很有可能反而去投奔水泊梁山入伙去了!
“此法只怕不妥,难度太大!”
张叔夜说道。
“大人,你可以仔细想想,其实这件事情本不难办,其实这八百里水泊附近,也不是所有地方都符合他们抢夺的标准,比如这西面,北面,都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沼泽地,绵延近百里,他们就是下山掠夺,也不太可能去这个方向,所以他们去抢夺粮草,大抵就是从东、南两个方向下山进行。”
“智多星”吴用一边说,一边走上近前,在地图上明明白白的给张叔夜在地图上直接指了出来。
“而东、南两地,其实在梁山泊湖泊附近的村落共有二十一个,小生已经计算过了,人口怕是不会超过两万人,只要让他们出了梁山六十里内无处去寻粮食,他们要么是去攻打县城和州府,要么就要舍近求远,去附近州县,劳师以远。”
“智多星”吴用关于这个计策,早就已经想了很多天了,他知道,官军要是想在短时间内形成那能够超越水泊梁山战斗力的军队,还是有点不现实的。
所以,他希望想出一条计策,这个计策未必是用兵,但是要能够从别的地方来掐住水泊梁山的喉咙要害,于是他就想到了从粮食补给这一方面下手,来个“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