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宋江明修栈道,柴进暗度陈仓

 次日,张叔夜得报,昨天送到招募新兵招兵站的粮草车里面发现了两个皇城司侍卫的尸体。 

 张叔夜非常吃惊,看来这济州城里面当真是有水泊梁山的奸细,而且已经和这些皇城司侍卫交上手了! 

 只可惜,这两个皇城司侍卫提前没有把任何情况告知张叔夜,他们想着的是自己把事情给办完了之后,再去邀功请赏。 

 这也是宋朝皇城司的一贯规矩,因为在事情没有到达最后之前,你要是上报了情况,结果再出现了什么突发情况,那最后可就对不上账了,皇城司内部会对这种现象进行严惩,所以他们都习惯在瓜熟蒂落,没有变数之后,才进行上报。 

 张叔夜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就知道梁山泊的势力已经渗透进了济州府,而“智多星”吴用告诉他,来就来吧,日后在关键时刻,他们不然有大动作,到时候再顺藤摸瓜,如果现在就全城搜捕,很有可能搜捕不到不说,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城内老百姓的恐慌,闹得鸡犬不宁,六畜不安的。 

 本来济州城内还算是不错,百业兴旺,要是弄得人心惶惶,财政方面怕是又得出大问题了。 

 而在此期间,“呼保义”宋江也成功到达了张叔夜的幕府,张叔夜也终于见到了他在西北就曾经听说过的山东“及时雨”,郓城“呼保义”,“孝义黑三郎”。 

 论长相吗,宋江其实生得黑矮,这也是让宋江非常自卑之处,但是他这个人的气质不错,也算是有些补救,张叔夜初见宋江,便觉得他气度不凡,与他交谈之后,又发现这个宋江确实是个忠于朝廷和官家的人,志向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忠君报国,做一番事业出来。 

 当然 张叔夜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点野心的流露,但是他倒是不在乎,因为在他看来,宋江的志向是忠君报国,为国效力,在这个方面上有野心也只会让国家更加兴旺,属于好的发展方向。 

 而且,张叔夜也觉得,宋江之前是胥吏出身,衙门里面的各项公务他都非常熟悉,当时郓城县的时文斌经常是把各项公务交给宋江来办理,无论是诉讼案件,府库钱粮,一应诸般事宜,宋江都能弄得得心应手。 

 所以,张叔夜也在考虑,能不能想办法让他宋江做个官。 

 这个世界不缺千里马,缺的是伯乐,但是很多人也可能非常的疑惑,就是宋江按说人品,声望都不错,家里也有钱,怎么就当不了官呢?你看人家武松打死个老虎,赏识他的人是个县令,于是武松就做了个都头,还有那高俅踢的一手好球,赏识他的人是个皇帝,于是高俅就做了太尉。 

 而宋江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却没有贵人帮助,也就只能靠造反出人头地了。 

 其实这也是和北宋文官的选拔途径相关,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荫补,需要你有一个当官的一个好爹;这个宋江没有。 

 第二个是走制举也就是推荐制度,就需要你认识一个大官,结果宋江认识的最大的官是郓城县的时文斌,县官,一个县官能干什么?他都没有制举的资格! 

 第三个,就是走科举,需要考试,但是宋江的问题在于,他入了吏籍,是不得科举的。 

 所以,宋江说穿了就是个乡下土财主,没有个当大官的爹,也接触不到高级官员,按理说唯一当官的路子就是考试了,但既然他已经做了吏,那大概率科举考试也和他无缘了。 

 宋朝时期,官吏是区别对待的,吏不是官员,基本上一辈子没有做官的机会,胥吏若想成为官员,需经过多次考试以获得“入流”资格。 

 宋朝沿用了唐朝的流外铨制度,但限制更为严格,吏人即使获得了“流外官”的资格,仍需通过多次考试才能成为正式官员。 

 这一制度旨在区分胥吏与官员的身份,并通过考试选拔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因此,做了吏之后,并非完全不能做官,而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