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露锋芒的李先生(第2页)

刚刚上市,立刻受到香江股民的热捧,加上当时牛市,股价飙升了一倍。

当时李加成依靠这些楼宇每年收租390万港币,在上市一年后,纯利已经高达4370万港币,就是通过募资买入了更多香江物业。

一年后,1973年,香江爆发第一次股灾。

李加成获得一些内幕消息,得以提前逃顶,其后,先后五次发行新股募资获得3168万港币,先后买入香江中环皇后大道中,德辅道中,湾仔轩尼诗道等多处物业。

1975年,其再次发行2000万新股,获得募资6800万港币,购买地皮物业十多处。

等到1976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相比起刚刚上市的时候,李加成和长茳实业拥有的物业,楼宇面积已经暴增了17倍之多。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实际上,在1973年,香江股市大跌,楼市也跟着大跌。

李加成再次像六十年代那样,趁机开始抄底,囤积越来越多的物业和地皮。
当然,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其一,是在香江股市上进行发行新股募集到的资金。

其后,在加国多伦多交易所募集到资金。

其三,在y国伦敦股市上募集到的资金。

也正是因为从这三大交易所获得资金,又在这楼市大跌的时候,他和其他三大华人家族,包括李肇基李家,郑玉桐郑家,以及郭德胜郭家,四大华人地产商趁机买入了不少香江地皮。

让他们能够在其他华资地产商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历史上称为香江四大家族的基础。

本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华人地产商很厉害的,那就是胡应相。

只是股灾前胡应相的上市公司出现假股票,导致胡应相这几年难以像李加成等人那样募集到更多资金,以至于让他错过了这些年的时机。

除此之外。

还有1977年1月,也就是今年年初,香江地铁公司宣布在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的发展权进行招标竞标。

因为这两个地段是地处香江中区最繁华的地方,参加投标的财团超过三十多家,其中,一开始以老牌英资地产公司香江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

除此之外,香江中区一直是香江置地的势力范围,香江置地势在必得,不会也不想让其他地产商或者资本插手。

让许多人都没想到的是,李加成和高管商量后,长茳实业针对地铁公司债务高,急需现金回流的困境,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投标方案。

将地铁上盖物业完工时间和地铁通车的日子配合,即地铁通车也就是物业完成出售之时。

这种情况下,李加成和长茳实业的投标自然在众多财团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