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让张诚讨厌的木屋

长城大学再次发出校内方案征集。这次的课题是,如何快速安置10万流民。

 10万人口,这是张村师生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大规模的人口级别。10万人口带来的供应、保障、治理、卫生等等问题极为复杂,远不是自然成长的张村所能比拟的。

 无数课题小组自发组建出来,校园中不时看到不同小组在广场上进行讨论和争辩的场景,最初的混乱之后,学校的走廊墙上再次出现了一份份方案。和几年前的校舍建设的方案相比,这一次的方案明显更复杂,不再是一张一张的图纸和说明,而是成本的方案装订后挂在墙上,任由过路者翻阅。

 聚居点的分布和建设。

 产业结构的设计。

 行政律法方案。

 水资源分配方案。

 道路交通解决方案。

 村镇自卫组织方案。

 流民安置和物资分配方法。

 经济发展计划。

 ……

 每一个方案都充满危机感。10万流民进入,冲击的不仅仅是物资供应,也会影响到张村长久以来形成的经济体系和价值体系。

 很多方案提出,流民不能和张村的居民混杂在一起,流民不能直接进入张村。

 张诚很伤感的看到,这些孩子已经开始有一种俯视苍生的视角,把自己、张村居民和流民分成不同的等级。不是将流民当成负担、就是将流民当成一种可以奴役、掠夺的资源。

 “先生怎么看?”张诚问公孙尼子。

 “也没有你说的那么悲观。这些方案本质上是要建立一个隔离区,先安置流民,再慢慢把他们纳入到——用你的话说,纳入到张村的产业体系,然后通过教化来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融入到张村的文化之中。经过一段时间,流民适应了这种产业和文化,就能成为一个张村的村民,就和其他村民融合在一起了。”公孙尼子说。

 “不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傲慢吗?”张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