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一条大河(第2页)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歌声轻柔婉转,听着这歌,却好像是看到了圜水河上的船驶向远方。

 “好歌。”张苍赞。

 “微言之中自有大义。”公孙尼子说,“将爱乡土之情融入歌中,应该不全吧?”

 张诚微微一笑,继续拨弄琴弦,接着唱出副歌:

 这是美丽的大秦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虽然副歌唱的是大秦,公孙尼子仍然对这歌赞不绝口。

 当公孙尼子接过吉他,试了一下每根弦的音调,却是很快就熟悉了弹奏的指法。

 张诚是在寝室里每天几个小时练习,才能完整的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公孙尼子却是接过琴来,试了试音,很快就能弹奏出完整的曲调。

 “好歌,好琴!”公孙尼子赞不绝口。“这琴就送我了。”公孙尼子轻易不向张诚张口要什么,这张琴虽然张诚也很舍不得,但是既然公孙先生要用,那还有什么说的?

 “再造30张琴来,送到学校来。”公孙尼子接着说。张诚张大了嘴巴。

 公孙尼子一代大家,教授长城大学弟子的音乐,调用三十张琴做教具,事儿理直气壮,张诚也没法拒绝,但是做琴这种事儿,却不是张村这个木工坊能做到的,张诚只好找到研究院,请之前有过制造乐器经验的工匠帮忙,费了好大力气,算是把吉他的制式确定下来,第一批30张琴算是做好,送到教务处。

 公孙尼子将这种新的琴介绍给弟子们,介绍说这种琴可以挂在脖子上,边弹边唱,并不拘环境场合。

 甚至可以边走边唱。哪怕是坐在独轮车上弹唱,也没什么影响。

 公孙教授给大家弹唱了关雎、黄鸟、无衣这些曲子,这些曲子脱胎于古琴曲,但是对公孙先生来说,把古琴的曲子平移到吉他上,并无什么困难,甚至公孙先生还能根据从张诚那儿学来的技巧,为这些曲子配上和旋,吟唱就更加丰富。听琴的弟子们一时目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