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谈钱就头疼(第3页)

 “我们咬咬牙,忍耐一下,两三年内粮食会逐渐恢复,至于人口,只要有粮食可以吃饱,只要天下太平,人口恢复也是可以期待的,就只是怀孕生孩子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张诚安慰着皇帝。

 “不当皇帝就不觉得自己还很穷……”扶苏喃喃道。

 “陛下不是在对我哭穷吧?”

 “不是找你打秋风,皇帝眼中的财富,就只是地里长出来的粮食、田野里工作的农民、税吏征缴的钱谷……不是你们商家柜台里叮叮当当响的铜钱!”扶苏白了张诚一眼。

 一个钱字,皇帝的理解和商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人口就只能慢慢恢复,粮食三五年之后大概会有明显的变化,至于税收……”

 “朕准备下令,天下农税下调为十五税一,商税进一步下调到二十税一。”扶苏说。

 张诚赞了一声。

 “与民休息吧,朝廷用度尽可能紧缩一点,让百姓先富足起来、小商贩先富足起来,朕也就能富起来了。”扶苏说。

 这个理论倒是很纯粹的儒家理论,有子对鲁君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富足,君主怎会不足;百姓贫困,君主怎会富足?)

 降低税收,能让更多粮食留在百姓的碗里,留在小商贩的钱袋子里,百姓多吃饭就有信心去生儿子,小商贩有余钱就敢于去扩大生产。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陛下如果缺钱,就吱声……”张诚感慨皇帝宽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内府只要节约一点,日子总比民间小户过起来容易,朕节俭一点就好。”扶苏道。

 “如果您都节俭过日子,那朝廷的大臣又怎么敢花钱呢?如果贵人们都不花钱,我们商人的货物又卖给谁呢?”张诚苦笑。

 统治者总以为自己节俭一点就能改善天下财富问题,问题是,从来不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