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电灯商行亏了,谁赚钱了?(第2页)
玻璃厂专门为灯泡厂改良工艺,机器吹制的灯泡更薄、更坚韧,用料更少、成本不断降低。
灯泡从抽真空转向充氮气,让灯泡的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机械工程师为灯泡设计了生产线,将灯丝安装、灯泡封装、充气的工艺从手工制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三年之后,胡玄电灯泡的成本降低到20钱以下,零售价格调整为100钱,这宗生意才逐渐开始扭亏为盈。
巨额投入,忍受企业亏损三年,最终雨过天晴迎来盈利,建立了大秦最大的科技企业集团。这一案例成为长城大学工商系的经典案例,被无数次的分析。
彼时,担任工商系客座教授的许记大掌柜许拙,每次讲起这个案例都心生苦涩:在玄记灯泡厂不断亏损的早期,自己最终看不到这项事业的前途,将手中的许多股份转卖给赵芃蒙恬,最终错失了分享灯泡厂巨额分红的资格。
但是身为商人,许拙对此也有自己的解释:许记主要能力是销售网络,而不是制造,在玄记早期需要不断投入的时候,许记没有足够的资金继续支持这个吞金兽。而诚记、蒙恬靠着在南方白糖厂的收益、赵芃靠着在纺织品的垄断地位,都获得了充裕的资金,让他们有能力去赌这个灯泡厂的未来。
而且,诚记和蒙恬对灯泡的成本控制,了解更多,他们掌握的技术信息,能够估算出灯泡大规模生产以后,成本下降的程度,正因为他们了解够多,他们才有勇气去做这项投入。
电灯一定会进入千家万户,但是进入千家万户就一定能挣到钱吗?许记的知识不足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所以许记早早退出电灯厂,早早止损,也是了不起的商业智慧。
不只是许拙自己这样看,和许拙一样的老派商人,在分析这个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先后信息之后,也是这样认为。觉得许拙掌柜壮士断腕,避免在未来三年被电灯厂占用太多资金、影响主业发展,实在是大商人的气派。
在最初几年,电灯是一项奢侈品。
那些安装电灯的技工,靠着商行给出的薪酬和奖金,加上入户安装收取主家的红包,很多小徒工也成为人人羡慕的能人,甚至有徒工靠着这份安装工作,在长安能娶妻纳妾,过着齐人之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