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协商(第3页)
梁兴点头表示赞同后,提出了那处靠近铁路和公路、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的地块,询问杨开的意见。杨开皱着眉头,他的目光中透着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量:“十万平方米对于一般厂子来说有些大,初期我们可能用不了这么多面积,但国外市场很大,后期我们又得重新扩建。我觉得二十万平方米左右差不多可以满足需求。”
这一观点立刻引发了双方在工厂面积问题上的激烈讨论。商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杨先生,我们也知道后期会有一定的规模扩展性,但一次性要这么多地是不是有些多,而且对于你们来说资本压力也会变大。”他的眼神中带着疑虑,毕竟这关系到特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投资者的资金流转情况。
杨强在一旁却显得胸有成竹,他坚定地说道:“资金这方面你们不用担心,场地一定要大,不然不利于后期建设。”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似乎已经对未来的发展蓝图有了十足的把握。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室里的气氛略显紧张。大家都在为这一关键决策权衡利弊,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严肃,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决策的凝重。经过一番权衡,最终确定了衣服加工厂的面积为十五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像是一个折中的妥协,既考虑到了杨开对未来扩张的期望,也兼顾了特区方面对于土地资源和投资者资金压力的担忧。
接着,建筑时间成为了新的讨论焦点。杨开充满自信地说:“我希望衣服加工厂初期能在半年内建成并投入生产,总厂一年内完工。”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工程进度的积极预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梁兴听到这个时间安排,有些担忧地说:“一年的时间有些紧张,毕竟我们还要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见的情况。”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他深知特区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从物资供应到人力调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工期。
杨文适时地补充道:“杨总,我们可以在合同中注明如果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工期延误的处理方式,但是前期的规划和施工进度一定要紧凑。”他的建议像是给双方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既给了杨开对工程进度的积极推动的机会,也给梁兴等人提供了应对突发情况的保障。
随着讨论的进行,税收政策也被摆上了桌面。杨开直截了当地问道:“梁领导,我想了解一下特区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投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