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李世子也不是个好东西

 而且听她们话里的意思,来找华靖离的不是夏家,而是夏明月自己,甚至还发动了她的闺中姐妹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逼迫自己的亲姐姐代为传话。 

 华靖离现在只是清醒了,还虚弱得很,之后伤情更是有可能反复,夏明嫣服侍夫君、孝敬公婆,又是新婚,繁琐的事多,也已经很累了…… 

 夏明月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带领好友“围攻”夏明嫣,好像别人不答应都不行似的,这是该着她了? 

 还有李玦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纯善的,都是二十出头成了亲的男子了,要不是因为端侯府的旧事,李玦都已经是侯爷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母亲和妻子不和,他得劝和了才行,一个大男人,妻子擅作主张了,同意不同意他倒是给个话,不同意,倒是给出嫁写封信,说明态度和原因。 

 这……躲起来不露面算怎么回事?是在看自己府里的热闹么? 

 成婚前的李玦声名起于他之前就读的书院,他一袭月白色的衣衫在一众武勋人家的子弟里甚是出众。 

 他在课业上只能算是中等,但经常能书院里流出他一句半句的诗词,日子久了,就有人来讨要完整的诗词,他便推说不想沽名钓誉,不想让自己偶然写就的习作流入市井,他所做的诗词只与三两好友畅叙言谈所用。 

 有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一句半句、零散的诗词反而更引得民间传颂,尤其是那些个看见他的脸就发晕的女子。 

 这个时代民间女子能吟诗作赋的不多,就是能把一首诗、一阙词背全了的都少,他这一句半句的,反而让许多民间女子记住了。 

 有人甚至将李玦的小像绣在帕子上,再在边上绣上他的诗句,收在身边做珍藏。 

 李玦更是有一个怜悯弱小的美名,别人家的公子做善事,多是开粥蓬、捐银钱给惠民署,再不行就打赏乞儿。 

 可这些方法的过程都太短了,也就是说这些做善事的法子完成要么是下人代劳,要么就是一下子的事儿,银子给了就完了,而且这些招数用的人多了,没有新意,不利于传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