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蒸不好饭
第251章 三十岁猜想(第3页)
这种游刃有余的纵容,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才会有的态度。而且还是双方关系不错的情况下,才会有的局面。
郭华起起码能肯定他俩不熟,这个年轻人没必要这样做。他明明比自己小多了,到底经历多少事,才有这种从容又倦怠的处事态度?
于是郭华开始讲自己的事。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初,那个时候离大清溃败还有些日子。郭华生在北方,家里是佃农。父母给地主种地,日日不得闲。睁眼耙地,闭眼睡觉。周而复始,像骡子一样勤奋。
大人不得闲,小孩也不能吃白饭。郭华早早学会干活,帮地主放羊。他时常赶羊出圈,让它们好好吃草。人类聚居的地方草木基本都很稀疏,为了让羊吃饱,他要带着羊走很远的路。等羊吃的差不多,又把它们带回来。
回家的路上,还能给羊胃里溜溜缝儿。
“我小时候的事,真没什么特别的。我这种出身,基本都这么过来的。”郭华说起往事,语气怀念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苦涩。
“唯一值得讲的事,可能是那件事。那件事发生时,
我差点丢了命。”
人一旦打开话题,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晚霞、夜风,随风摇晃的茅草和一望无尽的山谷,还有身后黑洞洞的树林。
一切都为讲故事这个行为提供了天然的氛围,好像不说一两句,就是辜负好时光。
可惜张海桐身上只有一个水壶,水比较珍贵,不能当酒喝。因此他俩一个干讲,一个干听。
“我今年快三十了,那件事发生在我八岁那年。”
郭华望着远方,只感觉现在的场景和那天真是差不多。很像,非常像。只是人不一样。
晚风吹动山间草木,场景逐渐重叠。那天的傍晚,山路上走出来一支披麻戴孝的队伍。
队伍很长,哪怕穿着麻衣,也能看出这些人气质不凡,应该出自大家族。
当时的郭华,以为那些人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