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科技融合新展望(第2页)
国际市场的开拓呈现全新维度。在肯尼亚的贫民窟,由李氏集团捐赠的智能农业舱正在荒漠中生长,这些搭载Ai种植系统的集装箱,通过卫星网络与中国研发中心实时联动;而在欧盟议会,李阳亲自演示的"数字主权云"方案引发热议——该系统允许各国在保留数据控制权的前提下,共享环保监测、疾病防控等关键数据。当德国代表质疑技术壁垒时,系统当场完成六国语言的同声传译,并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包含文化隐喻的本土案例动画。
最令人瞩目的是"星际科技融合计划"的启动。在敦煌附近的秘密基地,科研团队正测试能在火星大气中自主组网的纳米监测器,这些比沙粒还小的设备,同时集成了智能安防的预警算法与农业监测的光谱分析技术;而在低地球轨道,李氏集团的"太空数据中转站"已初具雏形,它不仅为卫星互联网提供算力支持,更将成为未来星际文明交流的前哨站。当工程师们在失重环境下调试设备时,地面的Ai系统通过分析微重力对人体脑电波的影响,同步优化着脑机接口的交互逻辑。
然而,新征程布满荆棘。在脑科学伦理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李阳面对尖锐质询:"当Ai能读取梦境,如何界定人类的隐私边界?"他随即展示"思维防火墙"技术——用户可自主选择开放的脑波频段,就像给大脑装上可调节的百叶窗;在欧盟反垄断调查中,集团主动开放智能推荐系统的核心算法,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个推荐决策的透明可追溯。这些应对策略,反而让"科技向善"的理念赢得更多认可。
2065年新年钟声敲响时,李氏集团总部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发布会。全息投影中,全球合作伙伴的数字分身汇聚成璀璨星河:从亚马逊雨林的环保监测团队,到南极洲的科考站;从印度的乡村教师,到硅谷的创业青年。李阳站在数据洪流中央,身后的量子屏幕实时跳动着令人振奋的数字:新研发的脑机接口翻译器让语言障碍者首次流畅对话,区块链溯源系统使全球食品安全事故下降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