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77章 生物技术研发团队扩充

2081年谷雨,波士顿\"基因星图\"公司的实验室里,新安装的全息培养皿阵列正发出柔和的蓝光。艾莉丝博士站在环形操作台中央,看着智能门禁系统不断刷新的入职名单——过去三个月,这支原本只有23人的团队已扩充至127人,新成员的专业领域从分子生物学到量子化学,甚至还有两位来自青湖社区的退休医生。当李仲的全息投影出现在实验室中央时,他身后的背景恰好是青湖社区的樱花大道,飘落的花瓣仿佛穿越次元壁,落在新入职者的虚拟工位上。

 

招聘体系的创新打破了学术界的壁垒。李氏集团与\"基因星图\"联合开发的\"能力光谱\"评估系统,不再看重论文发表数量,而是通过虚拟实验舱测试候选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子生物学岗位的应聘者被要求在4小时内设计出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编辑方案,生物信息学专家则需现场优化青湖社区10万份健康数据的分析算法。最特别的是\"共情测试\"环节——系统模拟出患者质疑基因编辑安全性的场景,观察应聘者能否用通俗语言化解焦虑。来自印度的博士后阿米尔因在测试中说\"我会像解释给母亲听一样解释给患者听\"而被破格录用,这个选择后来被证明无比正确——他主导的多语言基因科普项目,让青湖社区的外籍居民参与度提升了40%。

 

新老成员的融合如同dnA双链配对般精准。公司设计的\"基因伙伴\"计划,将每位新人与资深研究员绑定,共同负责某个细分课题。但这种搭配并非随机——Ai根据性格测试和研究兴趣,将互补型人才组合:严谨的实验物理学家被配对给擅长发散思维的生物学家,数据分析师则与临床医生组成团队。在青湖社区远程办公的退休医生张教授,被分配指导年轻的基因编辑专家,他提出的\"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窗口\"概念,修正了团队原本过于激进的治疗方案。更具创意的是\"跨界午餐会\",每天随机匹配不同专业的员工共进虚拟午餐,某次量子化学家与护士的对话,竟催生出\"纳米机器人精准给药\"的新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