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生物技术投资洽谈
2080年初夏,波士顿剑桥区的红砖建筑群间,一家名为"基因星图"的初创公司正被晨雾笼罩。李阳站在实验室外的梧桐树下,智能眼镜已破解了这家公司的隐形招牌——玻璃幕墙上用纳米级荧光分子书写的dnA双螺旋图案,只有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才会显现。他的指尖在虚拟界面上滑动,调出该公司创始人艾莉丝博士的研究履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早期开发者,因坚持"基因治疗应服务于常见病"而离开大型药企。"这正是我们要找的人,"李阳对随行的投资总监说,"青湖社区的老人需要的不是科幻般的基因优化,而是能治愈关节炎的实在技术。"
实验室的会面充满科技与人性的碰撞。艾莉丝博士的办公桌上,培养皿与乐高模型随意摆放,后者是她用3d打印制作的基因编辑工具模型。"我们的'基因剪刀2.0'已经能精准定位78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她轻触全息投影,一段dnA链在空气中展开,闪烁的红色标记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易感基因,"但最让我骄傲的是这个。"画面切换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实验数据,接受基因编辑的实验鼠不仅炎症消退,关节软骨还出现了再生迹象。李阳突然打断她:"青湖社区有127位老人受这种病困扰,你们的技术能在三年内落地吗?"这个直指应用的问题让艾莉丝眼中闪过惊喜:"您关心的不是专利数量,而是患者的等待时间。"
技术细节的探讨如同精密的基因测序。李阳的医疗顾问团队通过实时连线,对实验数据展开严苛审查:当看到基因编辑的脱靶率控制在0.003%时,首席医学官点头认可;发现他们采用的AAv病毒载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立即提出"脂质纳米粒递送"的替代方案。更深入的讨论聚焦在伦理边界——艾莉丝团队主动放弃了增强性基因编辑研究,这个决定与李氏集团的"科技向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编辑致病基因,但不能设计完美婴儿,"李阳调出青湖社区的老人健康档案,"让生命自然老去,但要无痛苦、有尊严。"这句话让原本紧张的技术谈判,变成了对医学人文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