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4章 传承的思考(第2页)

 

价值观传递的创新体现在"代际共创"项目里。李阳发起"青湖时光胶囊"活动,组织年轻员工和社区老人结对,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有的一起改良老年助行器,有的合作编写"社区记忆手册",有的甚至用基因测序技术追溯家族病史。林小满和83岁的周奶奶结对后,从老人的类风湿病史里获得灵感,开发出"家族性疾病预警模型",能提前十年预测发病风险。这种跨越年龄的协作,让年轻一代在做事中理解老一辈的不易,也让老人感受到年轻人的创新——就像现在讨论公司战略,林小满会说"我们得像周奶奶说的那样稳当",而李阳会问"你们年轻人觉得该加些什么新花样",本质上是同一种融合。

 

传承计划的设计充满"生长性"的智慧。集团没有制定刻板的"接班人培养路线图",而是搭建"传承生态":设立"初心基金",支持年轻员工开展社区公益项目;建立"跨代导师库",让退休高管和社区老人一起指导年轻人;甚至在公司章程里加入"社区否决权"——重大决策若得不到青湖社区居民代表的半数同意,就不能执行。这种设计确保传承不是"个人接力",而是"系统延续",就像四合院的生活智慧,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积累。林小满团队正在开发的"量子记忆传承系统",能将老员工的经验转化为可学习的算法,但李阳特别叮嘱:"要留30%的空白,让后来者能填上自己的东西。"

 

交流活动的细节藏着"润物无声"的用心。李阳每周三下午在"时光茶馆"开"随便聊",不设主题,年轻人可以问任何问题:"当年被三大爷误会偷煤时怎么想的?现在这么大的公司,怕不怕自己做的决定不对?您后悔过吗?"他的回答从不讲大道理,而是说具体的事:"后悔过2050年没早点在社区建康复中心,让王爷爷多受了半年罪。"这些坦诚的分享,比任何励志演讲都更有力量。更特别的是"角色互换日",年轻高管到社区体验老人的生活——用老花镜看报表,绑着沙袋走路,感受行动不便的难处;而社区老人则去集团体验年轻人的工作,这种换位思考,让传承跳出了"说教",变成了"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