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科技蓝图(第2页)
医疗科技的攻坚路线图贴着"生命尊严"的标签。李阳在基因编辑团队的计划书上,圈出了"老年痴呆逆转疗法"这个优先级最高的项目,旁边批注:"让周奶奶记得重孙子的名字,比攻克任何诺贝尔奖级难题都重要。"团队开发的"记忆锚点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激活大脑中与重要记忆相关的神经元,再配合量子vr重现关键场景——83岁的陈爷爷通过这种疗法,重新认出了分别十年的战友,两人在社区重逢时的拥抱,让实验室的年轻人们红了眼眶。更具突破性的是"社区级基因筛查网络",把大型设备小型化,装进流动医疗车,像当年的货郎担一样走街串巷,收费标准参考"1983年修门吸的价格"——只收成本费,实在没钱的可以用鸡蛋、蔬菜抵。这种"医疗普惠"的执念,让技术参数里永远留着"低成本适配"的空间,就像现在的基因测序仪,特意保留了"手动操作模式",方便那些不习惯触屏的老医生使用。
交通领域的创新带着"适老化"的温情考量。李阳批准的"社区移动堡垒"项目,外观像个圆润的胶囊车,没有方向盘,老人说"去菜市场"就能自动导航,遇到颠簸会自动减速,车门打开时会伸出带扶手的坡道,车内还备着常用药和紧急呼叫按钮。这个设计源自社区老人的吐槽:"现在的车要么太矮,要么太快,我们坐不惯。"研发过程中,团队请了12位老人当"首席体验官",87岁的赵奶奶提的"车门要像家里的门一样好关",让工程师们改了17版才达标。这种"让科技适应人"的逆向思维,颠覆了"人要适应科技"的行业惯例,就像当年李仲(此处修正为李阳)给四合院的门吸加了个橡胶垫,只为"关门时声音小一点,别吵醒三大爷的孙子"。
跨领域融合的突破点藏在"社区生活场景"里。量子计算团队和医疗团队合作开发的"紧急救援预判系统",通过分析老人的健康数据、活动规律甚至天气预报,提前1小时预测可能发生的意外——当检测到有高血压史的老人要在高温天出门,系统会自动联系家属并调度附近的志愿者陪同。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青湖社区的真实事件:"2079年夏天,刘奶奶中暑倒在路边,要是早一点有人提醒就好了。"这种跨界创新没有kpi考核,而是以"每年减少多少起社区意外"为目标,就像现在评价科技蓝图的好坏,李阳只看一个标准:"青湖社区的老人们会不会说'这玩意儿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