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7章 商业布局(第2页)

 

投资机会的挖掘藏在“社区需求清单”里。李氏的投资部门有个特别任务:每周收集全球100个社区的“最想要”,从中寻找商业机会。某偏远山区的社区清单上写着“想让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催生了“量子全息教室”项目;北欧社区的“冬季抑郁”困扰,推动了“模拟阳光”设备的研发。最成功的投资是“代际互助平台”,源自青湖社区老人“想找个人说话”和年轻人“想赚点零花钱”的需求匹配,这个平台后来在全球17个国家落地,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李阳给投资团队的指令很简单:“别盯股市k线,多看看社区公告栏,那里的需求比任何分析报告都靠谱。”

 

多元化发展的边界划定在“与社区相关”。当有高管提议进军奢侈品行业时,李阳调出青湖社区的开支数据:“老人们的退休金里,70%花在医疗和饮食上,这才是我们该守的战场。”集团的多元化始终围绕“社区生活半径”展开:从量子安防到基因食品,从适老化改造到社区金融,每个新业务都能在社区找到应用场景。他们开发的“社区数字货币”,不是为了炒作,而是方便老人给远方的孙子发红包,货币的流通还能自动生成社区消费数据,帮助优化服务。这种“不跨界,只深化”的多元,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就像一棵大树,根系始终扎在社区的土壤里,枝叶再茂盛也不会偏离根基。

 

商业布局的风险控制透着“社区托底”的智慧。李氏在新兴市场的投入,都会预留“社区保障金”——如果项目亏损,资金就转为社区公益投入,确保当地居民不受损失。在2087年的东南亚洪水灾害中,他们的光伏电站被冲毁,保障金立即启动,用来修复社区的供水系统,这种“赚钱时一起分,赔钱时我兜底”的担当,让品牌在危机中反而收获了更多信任。风险评估体系里还有个特殊指标“老人认可度”,任何新业务必须先通过社区老人的“直觉测试”——如果80岁的周奶奶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再好的商业计划也要重新评估。这种看似“不专业”的控制,却比任何风险模型都更接地气,因为它抓住了商业的本质:得人心者,风险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