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8章 公益新篇

2088年芒种,青湖社区的"技能交换市集"上热闹非凡。82岁的周奶奶正教20岁的彝族姑娘阿依编织防滑手套,而阿依则用全息投影教老人用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这个场景正是李阳"公益新篇"计划的缩影。他站在市集中央的老槐树下,看着"青湖职业培训卫星站"的全息招牌亮起,突然想起1985年在四合院帮三大爷修收音机时的情景:"那时教邻居修电器,现在教年轻人学技能,说到底都是想让日子有奔头。"

 

职业培训学校的布局打破"城市中心"的惯性思维。李阳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社区嵌入式"培训点,不建高楼大厦,而是把教室设在村民聚集的村口、集市旁,甚至用改装的量子移动车厢当流动课堂。云南山区的培训点教"非遗+电商",让绣娘既能保住传统手艺,又能通过全息直播卖货;西北戈壁的课程聚焦"光伏维护+沙漠种植",学员毕业后既能参与当地的新能源项目,又能打理自家的小菜园。最特别的是"代际学徒制",请社区里的老匠人担任实训老师——68岁的张木匠带着20个年轻人做适老化家具,他教榫卯手艺,年轻人教他用设计软件,课堂上常传出"张师傅您这弧度得改改,老人用着不安全"的争论。这种"不止教技能,更传生活智慧"的模式,像极了当年李仲(修正为李阳)在四合院教徒弟修门吸:"不光要结实,还得让大爷大妈用着顺手,这才是真本事。"

 

就业脱贫的链路设计强调"家门口的机会"。李阳与合作企业约定,培训学校每毕业100名学员,企业就要在当地社区设立至少3个就业岗位——可以是社区服务站的技术员,也可以是合作社的管理员。贵州山区的学员小杨,学完量子安防系统维护后,没去大城市,而是留在镇上负责10个村寨的安防设备,月薪足够养家,还能照顾生病的母亲。更具突破性的是"社区创业孵化",学员的优秀项目可获得"初心基金"支持,某藏族学员开发的"牦牛奶智能冷链箱",既解决了当地特产的保鲜难题,又带动了8户牧民增收。李阳在毕业典礼上说:"当年我在四合院做门吸,没想过要干多大事业,就想让日子过得去——你们能在家门口活出样子,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