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902章 文化融合(第2页)

 

合作文化的培育,延续着\"四合院互助\"的基因,又加入了\"数字时代的协同\"。林小满将当年李阳和街坊们\"凑零件做门吸\"的故事,转化为\"全球社区协作平台\"——非洲的社区需要小型发电机,平台会自动匹配青湖社区的维修师傅提供远程指导;欧洲的老年公寓想做适老化改造,能直接调用李氏在中国的设计方案库。公司内部的\"跨时区协作墙\"更有意思:北京的团队下班前把难题写在墙上,纽约的团队上班后接着攻克,旁边总有人画个门吸图案留言:\"别急,咱们接力干。\"这种打破时空的合作,本质上和当年四合院的\"你递扳手我扶门\"没区别,只是工具从扳手变成了全息投影。

 

担当文化的强化,体现在\"对社区负责到底\"的行动中。林小满在公司章程里加入\"终身负责制\":只要是李氏卖出的产品,无论过多少年,社区用户有需求都得回应。2089年夏天,某社区的1990年款门吸坏了,维修师傅特意上门更换,老人说\"早该换了\",师傅却认真地说:\"李总当年说过,咱做的东西,得对得起人家付的钱。\"这种担当在新时代有了新表现:量子设备出问题,不仅要修,还要给用户讲明白\"为什么会坏\";公益项目效果不好,不仅要改进,还要公开向社区道歉。就像现在林小满常对团队说的:\"担当不是出了事扛着,是从一开始就想着'不能出事',就像李总当年给门吸加橡胶垫,不是怕投诉,是怕门被撞坏。\"

 

文化活动的创新,让\"老故事有了新讲法\",也让\"新故事接上了老根\"。公司年会上,既有老员工演的\"修门吸情景剧\",也有年轻人搞的\"量子门吸脱口秀\";社区文化节上,孩子们用vr重现1983年的四合院,老人们则用剪纸表现量子计算机的原理。最受欢迎的是\"时空信箱\"活动:员工给过去的李阳写封信,说说现在的创新;也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讲讲对担当的理解。某封信里写:\"李总,您当年可能想不到,现在的门吸能连wifi,但我知道,它和您做的那个一样,都想让门不响,让人心安。\"这些活动像条纽带,把不同时代的员工连在一起,让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字,而是融进心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