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1章 科技的力量

2086年春分,李氏集团的"科技树"全息展厅里,每片虚拟叶片都记录着改变生活的瞬间。李阳指尖轻触"量子医疗"分支,叶片立即展开青湖社区的实时画面:87岁的陈爷爷戴着轻便脑机接口,用意念操控机械臂给自己倒水,这个场景背后,是团队耗时7年攻克的"老年友好型神经解码技术"。展厅中央的根须部分,盘绕着六十年前的旧物件——那把修门吸的改锥、第一台节能锅炉的草图、社区老人手写的感谢信,Ai将这些元素标注为"科技向善的原始基因"。

 科研投入的逻辑始终遵循"社区需求优先级"。集团每年将营收的23%投入研发,但资金分配有个特别规则:青湖社区居民投票选出的"年度最急需技术",自动获得30%的研发预算。2085年,"让独居老人做饭更安全"的提案高票当选,团队随即启动"量子感应厨房"项目,半年后就推出能自动识别老人操作失误的智能灶台——当检测到忘记关火,会先发出方言提醒,无效则自动切断气源,这项技术让社区的厨房事故下降了89%。这种"需求牵引研发"的模式,彻底颠覆了"实验室空想"的传统路径,就像当年根据四合院的门响声研发门吸,本质上是同一种思维:科技的起点,永远是生活中的"不方便"。

 前沿领域的布局藏着"民生导向"的选择密码。在人工智能领域,李氏团队不追"通用Ai"的热点,而是深耕"社区专属智能体"——青湖社区的"小湖"能记住每位老人的用药时间、偏好口味甚至怀旧金曲,当82岁的周奶奶说"想吃年轻时的槐花饼",它会自动联系社区食堂并提醒"少糖、软一点"。新能源研发聚焦"社区微电网",开发出能适配太阳能、风能和储能电池的量子调度系统,确保老年活动中心的空调永远不会因停电关闭。甚至在元宇宙领域,他们的突破也体现在"适老化改造"上:简化操作步骤,放大虚拟场景中的字体,让社区老人能通过vr与远方的子女"同桌吃饭"。这些看似"不够前沿"的创新,却比任何尖端技术都更贴近"科技为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