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2章 社会责任

2086年芒种,青湖社区的"李氏公益博物馆"里,一面墙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六十年的公益足迹。李阳的指尖划过2028年的画面——那时他刚赚到第一笔像样的钱,就给四合院所在的胡同小学换了新课桌,每张桌子上都刻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投影突然切换到现在:青藏高原的"量子希望小学"里,孩子们正通过全息课堂跟着青湖社区的退休教师学书法,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当年那个想让街坊孩子有张稳当书桌的简单念头。

 公益事业的布局始终沿着"需求最迫切"的轨迹延伸。李氏集团的公益资金分配有套独特算法,权重最高的不是项目名气,而是"社区痛点指数":贫困地区的医疗可及性、乡村学校的师资缺口、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这些被主流公益忽视的角落,总能获得优先资助。在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他们不仅援建了"量子诊疗站",还培训了12名本地村医,确保设备有人会用、药品不会过期;在西北的戈壁学校,除了捐赠教学设备,更搭建了"全息支教平台",让青湖社区的退休教师每周远程授课。这种"授人以渔+科技赋能"的模式,彻底改变了"捐钱就走"的公益惯性,就像当年给四合院修门吸时,不仅要修好,还会教邻居怎么保养,本质上是同一种用心。

 教育公益的创新体现在"打破时空的知识传递"。李氏设立的"初心奖学金",不看考试分数,而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学生若能设计出适合当地的灌溉工具、社区孩子若能想出帮助老人的金点子,都能获得资助。更特别的是"科技传承计划",组织青湖社区的退休工程师、医生、教师组成"银发讲师团",通过全息投影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上课。83岁的张教授每周三讲"机械原理",总会从当年李阳给他修收音机的故事说起;周奶奶则教"生活智慧课",把基因编辑的原理编成"织布歌谣"。这些带着人生阅历的教学,比课本知识更能点燃梦想,某受助学生在作文里写:"我想成为小李爷爷那样的人,不是因为他有钱,是因为他让好多奶奶能笑着织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