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传承的思考
2087年立秋,青湖社区的"时光茶馆"里,李阳看着对面27岁的量子实验室副主任林小满调试全息投影,突然想起1983年的自己——同样是在一个初秋,他蹲在四合院的槐树下,给三大爷演示门吸的新用法,那时的阳光和现在一样,带着点不燥的暖意。林小满正在准备"社区量子应用十讲"的课件,屏幕上跳动的公式旁,贴着她手绘的漫画:量子纠缠就像"老两口吵架,看着互不相干,其实心里都惦记着对方"。这个比喻让李阳笑了,他知道,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年轻人心里发了芽。
接班人选拔的标准跳出了"能力至上"的窠臼。李氏集团的"传承计划"有套特殊的评估体系,"价值观匹配度"占60%权重——不是看谁能让公司赚更多钱,而是看谁能守住"社区为本"的初心。某次考核中,候选人需要解决同一个难题:如何分配有限的量子医疗设备。林小满的方案不是优先给大客户,而是"老年患者>儿童>其他",理由是"青湖社区的周奶奶说过,老人们等不起"。这个选择让她脱颖而出,因为它呼应了六十年前李阳的决定:当年第一批门吸,先给了四合院的独居老人。评估体系里还有个特别指标"社区记忆度",考察候选人是否记得那些普通用户的名字和故事——就像现在李阳还能说出青湖社区17位老人的用药习惯,本质上是同一种牵挂。
精神传承的载体是"看得见的故事"。李阳组织团队整理了"李氏创业百问",不是讲商业技巧,而是记录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1985年为什么坚持不涨价?2048年危机时为什么不裁社区支援的员工?2060年为什么放弃利润丰厚的烟草合作?"每个问题背后,都配着青湖社区老人的口述视频。林小满最爱看2032年的那段:李阳在零下二十度的锅炉房里,给冻哭的实习生擦眼泪:"咱们做的是暖人心的事,自己先不能冷了心。"这些故事被编成"初心剧本",由员工和社区居民共同演绎,在集团年会上演出时,台下总有员工偷偷抹眼泪。这种"故事传承"比制度约束更有效,就像当年四合院的孩子们听李阳修门吸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就懂了"要实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