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科技蓝图
2088年春分,李氏集团的"科技沙盘"前,三十位科研带头人围站成圈。全息投影中,青湖社区的三维模型正缓缓旋转,每个建筑、每条街道都标注着未来科技的植入点——老年活动中心的穹顶将覆盖柔性太阳能板,社区医院的走廊里游动着纳米机器人巡检员,就连街角的垃圾桶都连着量子垃圾分类系统。李阳拿起激光笔,点在模型中那棵六十年树龄的老槐树上:"记得吗?当年就是在这棵树下,我琢磨出第一台门吸的改进方案。现在,我们要让科技像这棵树一样,扎根社区,自然生长。"
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计划带着"人情味儿"的指标。团队提出的"2095智能体进化路线",核心不是算力提升,而是"理解能力"的飞跃:让社区Ai不仅能听懂方言,还能读懂"言外之意"——当82岁的周奶奶说"今天的太阳真好",系统能判断出她想出门散步,自动联系志愿者陪同;教育Ai要实现"千人千面"的代际教学,既能给孩子讲量子物理,也能用老故事帮老人预防诈骗。最特别的是"情绪感知模块",通过分析语音语调、微表情甚至步态,提前识别独居老人的抑郁倾向,这个功能源自李阳的亲身经历:"2043年,我没听出王爷爷电话里的失落,后来才知道他摔了一跤,这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之一。"这种带着愧疚的创新,让技术指标里多了项"关怀度评分",就像当年评价门吸的好坏,不光看结实度,还看安上去顺不顺手。
新能源研发的蓝图聚焦"社区微生态"的闭环设计。李阳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循环图:屋顶太阳能板发电,优先供给老年活动中心的医疗设备;多余电量驱动社区的智能班车,车身上的光伏薄膜还能补充能量;班车的氢燃料电池排放的水,用来灌溉社区菜园;蔬菜收获后供应食堂,厨余垃圾再通过微生物发电技术转化为能源。这个"社区能量自给计划"已在青湖社区试点,数据显示目前的自给率达67%,目标是2090年实现"阴雨天也不断电"。研发团队的突破点藏在细节里:太阳能板的角度会根据老人的活动轨迹调整,避免遮挡他们晒太阳的区域;储能电池设计成可坐的长凳,既节省空间,又给社区增加了休息处。这种"不只为节能,更为生活"的思路,和当年改造四合院的煤炉时一模一样——那时他就知道,能让张大爷冬天不挨冻的,才是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