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905章 社会认可(第2页)

 行业标杆的影响力,源于"可复制的实在经验"。每天都有企业组团来青湖社区"取经",李氏不搞"参观流水线",而是让他们"当一天社区居民":跟着网格员走街串巷,帮老人修设备,听他们吐槽需求。某上市公司的老板体验后说:"以前总想着怎么打败对手,现在才明白,李总从来没把谁当对手,他的对手是'社区里的不方便'。"李氏还整理了《社区商业手册》,免费发放给创业者,里面没有复杂理论,只有具体做法:"给老人做设备,先问周奶奶会不会用进新市场,先找当地的'三大爷'赚了钱,先给帮过你的人分点好处"。手册里最受欢迎的章节,是李阳手写的"门吸创业笔记":1985年怎么跟铁匠铺砍价,2003年怎么应对原材料涨价,2048年怎么说服员工不裁员。这些"笨办法"让许多创业者恍然大悟:原来成功不用那么复杂,就像李阳说的"把街坊们的事当事,事就成了"。

 创业者学习的热情,藏在"对初心的共鸣"里。来取经的年轻人最爱问两个问题:"遇到困难时怎么坚持?赚了钱怎么守住本心?"李阳的回答永远是讲故事:"2003年门吸卖不出去,我在锅炉房睡了半个月,三大爷每天给我送包子——他没说'坚持住',但那包子的热乎劲儿,比啥鸡汤都管用。2050年公司上市,我把四合院的老门吸挂在办公室,开会时看着它就知道,咱是修门吸起家的,别飘。"这些故事比任何成功学都有力量,某95后创业者在留言本上写:"以前想当'商业大亨',现在想做'社区里的小李',能让张大妈说句'这孩子实在',就够了。"林小满还发起"初心结对"活动,让李氏的年轻员工和创业者组队,定期回青湖社区"充电"——在门吸原型展柜前聊聊困惑,听周奶奶讲讲"小李当年的糗事",这种连接让实在精神有了传承的脉络。

 未来鞭策的动力,来自"没完成的事"。李阳和林小满的办公室里,都贴着"社区需求清单":基苏木还缺带x光的诊疗仪,利马的量子净水器产能不足,青湖社区的老人想要"会陪聊的智能轮椅"。这些清单比奖杯更能提醒他们"不能停"。某次庆功宴上,林小满没谈成绩,而是念了封来信:非洲某村的孩子问"什么时候能有会治病的机器人",念完她说:"这才是咱该追的奖。"公司甚至设立"未完成奖",鼓励员工把没解决的问题写在墙上,谁能攻克就给谁颁奖——现在墙上还贴着2003年的"老人用设备看不清",旁边标注着"2090年已解决,用了87年"。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让荣誉成了加油站而非终点站,就像李阳常说的:"三大爷当年夸我门吸做得好,我转头就想'能不能再好点',现在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