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909章 回馈社会

2092年芒种,青湖社区的"互助市集"上,83岁的周奶奶正教22岁的听障青年小林做刺绣。小林的指尖在量子布料上移动,绣出的门吸图案会随着光线变换颜色——这些作品将通过李氏公益平台义卖,收入作为他的创业基金。不远处,林小满带着基苏木社区的代表分发新一批诊疗仪,箱子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太阳:"就像青湖的阳光,能照到非洲。"李阳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社区医院前的长队里,有视力障碍的老人正用"盲文版智能取药机",突然想起1983年的自己——那时他给胡同里的五保户免费装门吸,张奶奶塞给他的糖块,甜得和现在小林的笑容一样,都带着"被惦记"的暖。

 公益投入的深化,体现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里。李氏集团的公益项目不再是单纯捐赠,而是构建"社区自助生态":在青湖社区开设"能力银行",残疾居民可通过提供手工、维修等服务兑换积分,再用积分换取他人的帮助;在基苏木社区培训"赤脚技术员",让当地人掌握诊疗仪的基础维修,既能就业又能服务乡邻;在利马贫民窟设立"环保合作社",回收的塑料经处理后,由居民制成适老化用品出售。这些项目里,李氏只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运营完全交给社区自己,某公益专家评价:"他们不是给社区送鱼,是教大家织渔网,还帮着找鱼塘。"目前集团每年的公益投入占利润的18%,但产生的社会价值却是投入的7倍——仅"能力银行"就带动300多名残疾人就业,有人说:"这比直接捐钱管事多了。"

 教育公益的拓展,聚焦"让每个孩子有出彩机会"的公平里。团队将"青湖社区学堂"模式复制到17个贫困地区,课程既有量子物理启蒙,也有老匠人亲授的手艺课。特别的"代际结对"计划,让城市退休教师通过全息投影给山区孩子上课,而山区的孩子则教城里老人认识野菜、辨认星座。某山区女孩通过学堂的"科技夏令营",考上了量子工程专业,现在回来当老师,她说:"当年李爷爷说'门吸能从胡同走到世界',我信了。"教育公益里最动人的是"心愿图书馆",每个孩子可以写下愿望,由李氏员工认领实现——不是送现成的书,而是陪孩子一起做书架、编书目,就像当年李阳教徒弟做门吸:"不光要给结果,还得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