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市场拓展新策略(第2页)
新兴市场的开拓,靠的是"找当地的'三大爷'"当伙伴的智慧。李氏在海外从不直接设分公司,而是先找"社区枢纽人物"合作:在非洲是懂医术的部落酋长,在南美是受尊敬的社区神父,在东南亚是开杂货铺的华人老侨。这些伙伴不仅帮忙推广产品,更参与设计改良——刚果的酋长建议把诊疗仪做成"能挂在长矛上"的便携款,方便在雨林里出诊;曼谷的老侨说"当地人信佛",就在设备上刻了吉祥符号。这种模式让李氏在新兴市场的扩张成本降低40%,却能快速融入当地,某新兴市场总监说:"我们不是来卖东西的,是来给当地的'三大爷'搭把手,当年李总怎么在胡同里扎根,我们就在这儿怎么扎根。"目前公司在37个新兴市场的合作伙伴,有82%是社区里的"意见领袖",他们说:"帮李氏做事,就像帮街坊捎东西,放心。"
市场策略的迭代,遵循"让老办法长出新枝芽"的传承里。林小满从李阳"走街串巷修门吸"的做法里,改良出"全球社区巡诊"模式:工程师带着设备在海外社区巡回,既做售后又搞调研,还帮着解决当地的小麻烦——在非洲帮村民修太阳能灯,在南美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这些"额外服务"带来的口碑,比广告还值钱。公司的"市场错题本"上,记录着17次失败的教训:在欧洲搞"买设备送门吸",当地人觉得"不实用";在澳洲推"智能门吸套餐",牧民说"我们住帐篷,用不上"。每次犯错后,团队都会像当年李阳那样,回到社区找答案——最近一次调整东南亚策略,就是听了周奶奶的话:"别总想着让人家学新的,先看看人家平时咋过日子。"
销量增长的密码,藏在"解决麻烦比推销产品重要"的逻辑里。李氏的海外销量报表上,附带着"社区麻烦解决清单":在非洲卖出1200台诊疗仪,附带解决了37个村庄的夜间照明;在南美销售800套防蚊纱窗,帮20个社区建立了"登革热预警群";在欧洲卖出500张智能床,促成120对异国老人通过设备"结对聊天"。这些附加值让销量自然攀升——非洲某国卫生部主动追加订单,说"你们的设备能顺便当路灯,太值了";南美社区的商户自发组织"买纱窗送草药包"的联动活动,说"这是真能帮咱挡蚊子的"。现在员工们常说:"咱卖的不是设备,是给社区的'麻烦解决方案',就像当年李总卖门吸,顺便帮街坊修门框,生意哪有不好的道理?"
市场团队的底气,来自"背后有个大社区"的支撑。每次开拓新市场,李氏都会派"社区使团"随行——有青湖社区的老人,有基苏木的医生,有柏林的银发公寓管理员,他们不是来推销,而是来"走亲戚":周奶奶通过全息投影,给非洲老人讲"怎么用智能床更舒服";基苏木的酋长告诉同乡"这公司的人靠谱,就像咱村的铁匠"。这种"社区对社区"的信任传递,比任何合同都更有效。某新市场的合作伙伴说:"看到83岁的周奶奶对着屏幕教我们用设备,就知道这生意能做,老人不会骗人。"现在市场团队的出差包里,必带两样东西:1983年的门吸复刻品和社区老人的手写祝福,前者证明"我们做了一辈子门吸",后者说明"社区信得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