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第2页)
品牌形象的维护,体现在"把每次麻烦都变成加分项"的担当里。李氏的"品牌急救包"里,装的不是公关话术,而是解决问题的实在办法:设备出故障,不光免费修,还得给用户送个"补偿小礼物"(可能是周奶奶做的鞋垫,也可能是非洲的木雕);服务不到位,责任人要上门道歉,顺便帮用户干件家务(修门吸的顺便擦窗户,送设备的顺便买菜);甚至有次海外合作商抬价,公司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涨社区的采购价,说"不能砸了牌子"。最动人的是"品牌纠错机制":发现问题后不遮不掩,主动在社区公告栏贴"道歉信",把整改过程公之于众——某次智能门吸的感应失灵,公司不仅召回整改,还请所有用户来"监督生产过程",某老人说:"敢把家丑外扬,这牌子心底敞亮。"维护品牌形象的不是公关团队,而是每个员工的日常举动:维修师傅给老人修完门吸,顺手帮着倒垃圾;客服给用户解完惑,会多问句"您家孩子放假没",这些小事攒成的口碑,比任何形象工程都管用。
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聚焦"让每个社区都有品牌代言人"的扎根里。李氏的品牌代言人不是明星,而是全球社区的"实在人":青湖社区的周奶奶,因为"用了40年李氏门吸,推荐给37户街坊"成了代言人;基苏木的铁匠奥马尔,靠"帮李氏修了120台诊疗仪,说'这东西比我的锤子还可靠'"获选;甚至利马贫民窟的少年卡洛斯,因为"用李氏的环保设备回收塑料,供妹妹上学"成了年轻人的榜样。这些代言人没有代言费,公司只给他们发"社区贡献奖",奖品是刻着名字的门吸模型。某品牌专家说:"他们的代言人体系像蒲公英,每颗种子都落在社区的土里,自己就能生根发芽。"品牌美誉度的调查里,有个问题很特别:"你愿不愿意把李氏的人介绍给你闺女当对象?"在37个国家的调查中,这个问题的肯定率比"是否愿意推荐产品"还高,某受访者说:"连人都靠谱,东西能差吗?"
品牌危机的应对,藏在"把自己当街坊,用真心换谅解"的坦诚里。李氏遇到危机从不用公关套路,而是像"街坊吵架后赔不是":2092年某批次门吸弹簧过软,公司没找"供应商问题"的借口,而是李阳带着团队挨家挨户换,每换一家就鞠个躬,说"是我们没把好关";2094年海外某合作商冒用李氏品牌,公司不是打官司,而是派工程师去当地,免费给居民换正品,说"不能让街坊受委屈"。最特别的是"危机时更要帮社区"的传统:某次遭遇负面舆情,公司反而加大社区投入,给青湖社区装了新路灯,给基苏木送了100台手摇发电机,某居民说:"这时候还想着咱,以前的误会肯定是咋咋呼呼了。"某危机管理专家说:"他们应对危机的方式,就像老木匠做坏了活——不辩解,只重打重做,还多送个小物件赔罪,谁还好意思计较。"
品牌资产的积累,凝结为"从产品到情感的价值沉淀"的深厚里。李氏的品牌资产不在财报的数字里,而在社区的记忆中:青湖社区的老槐树下,有块"门吸纪念碑",刻着1983年到2095年所有门吸的型号,老人常带着孩子来看"李爷爷当年的手艺";基苏木的诊疗仪上,贴满居民写的感谢便签,有的画着笑脸,有的写着"这东西救了我的命";甚至利马的废弃设备回收箱,都被居民改成了"希望信箱",说"扔进去的是旧设备,收到的是新希望"。这些情感资产比任何专利都珍贵——某跨国公司想高价收购李氏品牌,李阳指着社区的老人说:"这牌子是他们给的,我没权利卖。"现在评估品牌价值,公司会派专人去社区"数笑脸":看到100个老人对着李氏设备笑,就记100分,这种"情感账本"比任何品牌估值都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