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跨界融合尝试(第3页)
跨界融合的本质,在于"让科技别挡道,历史不高冷"的平衡里。李氏的跨界创新从不搞"炫技式融合",而是"有用的温暖":Ar导览是为了"让老人也能看懂历史",不是为了"年轻人拍照打卡";门吸里的芯片是为了"保存街坊故事",不是为了"卖高价"。某文旅专家体验后说"他们的跨界,像王师傅修门吸——科技是螺丝,文旅是门板,人心是那股'宁紧勿松'的劲,少一样都不行"。衡量融合成功的标准很实在:不是"游客量多少",而是"老人会不会来"——青湖的Ar场景里,周奶奶和虚拟的1985年自己聊天;非洲的跨界展区,玛莎奶奶给虚拟门吸系上草药包,某负责人说"这些老人的自发参与,比任何奖项都说明问题"。公司的跨界报告里,没提"技术参数",只记"社区变化":"张大爷靠给游客讲门吸故事,每月多了300元收入青湖的孩子开始追着老人问'过去的事'",最新一条是"全球游客说'这门吸里的历史,比课本上的好懂'"。
暮色中的青湖历史街区,Ar系统切换到"傍晚模式",虚拟的1985年灯光与现实的灯笼交融。李阳的孙子正教虚拟的小三大爷"用3d打印做门吸",老人的虚拟影像笑着说"还是铁丝结实"。周奶奶摸着"时光门吸",说"这东西好,能让后人知道咱当年过日子的实在"。全息投影里,东南亚的骑楼门吸正投射出青湖的历史影像,两地的门吸光影在夜空中相遇,像跨越时空的握手。
此刻,全球的跨界门吸同时亮起,虚拟与现实的历史影像交织:青湖的胡同里,1985年的工匠与2098年的游客一起调门吸;非洲的部落中,虚拟酋长和现实中的孩子讨论门吸的图腾;东南亚的骑楼,虚拟船家笑着接过游客递的槟榔叶。李阳知道,所谓跨界融合尝试,从来不是科技与文旅的简单相加,而是像当年三大爷说的"过日子要活络"——让门吸这种老物件,既能守住历史的根,又能长出科技的芽,最终让每个触摸它的人都能说:"这历史,是咱自己的。"而最好的跨界成果,就是孩子指着Ar里的古人说"那是爷爷的师傅",老人摸着带芯片的门吸说"这铁家伙,懂咱的心思"——这种代际的连接,比任何跨界概念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