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于玲感染离世(第2页)
刚忙完这一切,急诊科的通知又像催征的战鼓般传来:“有一名年轻男子因心脏骤停被送进急诊室,需要紧急抢救!”于玲迅速穿好白大褂,一路小跑着赶往急诊室。在急诊室门口,她遇见了正在奋力施救的同事们。她立刻焦急地询问:“情况如何?”一位同事满头大汗地回答道:“这个患者已经进入临床死亡状态,我们正进行心肺复苏。”
作为内科主任,于玲非常清楚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她立即开始指挥其他医生配合进行抢救,一边冷静地说道:“保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准备肾上腺素,随时准备注射。”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患者的状态没有明显好转,反而越来越不稳定。此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到无助和绝望,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于玲始终保持着镇静和沉着,她一边密切观察着患者的情况,一边从容地给予其他医生指导和鼓励:“我们不能放弃!必须坚持下去,每一秒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最后,在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下达成共识:应该尝试使用机器辅助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来进行支持性治疗。虽然 eCmo 技术对患者存活率会起到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具备高度风险性,并需要专业团队精准操作。当时由于缺少相应设备以及专业人员,匹配成功几率微乎其微。面对如此艰难的现实局面,于玲没有丝毫退缩,她坚定地说道:“我愿意担当责任,让我来操作 eCmo。”
众人曾提议改变计划,寄希望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候选人或更好用的设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她,并听从她的调度安排。随即,在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密集配合下,大家有条不紊地完成手头工作任务。对内部团队中各项关键环节层层审核、确认、测试之后,最终成功建立 eCmo 回路并启动。在之后数小时内,幸运的是,患者神奇般地恢复了意识。
这次事件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记忆深刻:首先在于玲主任在重要决策时展现出的正确与负责;其次在组织行动时,她能够处理好协商关系、完美执行方案;再次就是针对问题解决方式,她充分考虑整体利益,以纠偏思路限制问题范畴等方面表现出色。
虽然如此投入地工作着,但于玲对自己最大的遗憾便是太少时间陪伴女儿成长。每当结束一天的忙碌,终于能和女儿视频通话时,女儿那稚嫩可爱的脸庞出现在屏幕上,总会带着期盼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于玲看着女儿那纯真的眼神,心中满是愧疚,一时无言以对。
“妈妈好像很累啊。”女儿小声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担忧。
“没事儿啦。”于玲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语气,不想让女儿担心,“妈妈一直很忙碌呢。”
“可是……”女儿眼中的担忧更浓了,“你会不会生病啊?”
听到女儿的话语,于玲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微微湿润:“宝贝别担心。妈妈很快就会忙完的,回来好好地陪宝贝玩。”
“好的,妈妈说话要算数啊!”女儿天真地笑着,可这笑容却像一把锐利的刀,刺痛着于玲的心。这种无法尽到母亲职责的感觉,让于玲内心愧疚万分。
刘玉秀在一旁看着疲乏的于玲,心疼地说:“于玲,你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啊。”
“妈妈,我知道了。”此时,电话又突然响起,于玲连忙说:“妈妈,我不和你们聊了,我又有电话进来了。”说完,便匆忙挂断视频,随即接通电话:“喂,你好。”
“于主任你好,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你,又有一位重症病人。”
“好的,我马上到。”于玲挂断电话,穿上防护服,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每当夜晚安静下来,医院里只剩下仪器的微弱声响和护士轻柔的脚步声。于玲就会默默地思考:难道我真的只能在工作和家人之间选择其中之一吗?这个问题,像一团迷雾,萦绕在她的心头,久久不散。
疫情期间,医院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战斗格外惨烈。每一天,都有无数的生命在生死边缘挣扎。于玲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拼尽全力去抢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
在她轮到下班之前,一个突然出现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让于玲失去了离开医院休息的机会。当她听到紧急求助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决定留下来做最后一波救治。
当于玲赶到 iCu 时,那位患者已经昏迷不醒,喉部插着氧气管道,艰难地维持着呼吸。从得知这个消息开始,于玲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立即着手制定救治方案,并组织其他医生和护士共同合作进行抢救。